额外的小丑在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徐海朋老师开设的“道引养生”课,至今已累计6000余名学生参加,是校内最热门的体育课程之一。
“合掌,缓缓上举,仰视上方……”校园草坪上、树荫下,常常可以看到徐海朋正带着上理师生练习一门中国传统养生技术——“道引”(亦作“导引”)。作为现代道引课程的先行者,徐海朋从事道引研究和教学工作十余年。他以古代导引法技术为原型,融合儒释道文化和中医学知识,完成道引重构,将这项养生术“引”进高校师生与广大群众的生活之中。
近日,徐海朋所著新书《道引·经络疏导篇》发布会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引起学界与社会的热议与关注,道引养生术亦收获了阶段性的重要学术成果。这份成果的背后,是徐海朋对这门中国传统养生术为期十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希望本书能把导引相关的古籍文化通过现代语言来表述,向大众揭示中国古代导引术的真实面貌,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学科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参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惠及大众’,将文化传承体现在道引的内容和形式上。”徐海朋谈道。
决定重构现代道引,也是机缘巧合。“2009年我的父亲生病,不久后,我自己的身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就沉下来,开始看书、做研究,每天都做这一件事。”谈到研究道引的初心,徐海朋表示一开始是为了改善身心健康、提升身体素质。
随后徐海朋反复阅读古书,并结合自身实践,不断尝试将医书中零散、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系统、连贯的动作与方法,着力开发一套现代养生术。对于所阅读的百余本古籍中的一句话、一个字,他有时会耗费数月的时间反复推敲、实践,并将心得体悟以文字记录下来,这样艰苦的起步阶段持续了三年之久,回头看时,已形成百余万文字记录。“我如同海边拾贝,对古籍中的每一个动作方法都视若珍宝,去努力透视古语的真正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走出身心问题的困扰,也深感道引的革新不能急于求成。”这段经历成为徐海朋整个科研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为他后续道引多篇重要核心期刊论文及专著的发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徐海朋发现古籍中传统的道引容易被现代观念曲解,必须要打破先入为主的现代视角。他以道引推广为目标,通过亲自尝试古籍中记载的每一个动作、环节,加以切身体会、消化,再以现代人们的思维整理成文字,辅以图例,将道引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大众,使其能够在社会层面得到普及与推广。
2010年,徐海朋首次在上海理工大学开设道引课,课程名称最初为“武术”,后改名为“道引养生”,至今已累计6000余名学生参加,成为校内最为热门的体育课程之一。
道引课程是徐海朋研究道引的“实验田”——帮助其理论走向实践,“这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在柔韧素质方面,道引动作方法非常有优势,这点我们在多个学期的学生前后练习对比中已经发现,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道引,学会中国传统养生技术。”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徐海朋会根据道引动作与自身感悟,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他倾向于选择“有急有缓”、舒展大方的动作增强教学趣味性,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纯粹‘缓’的动作大家可能不会感兴趣,‘急’者则容易导致疲劳……上课时做一些缓急有节奏的、舒展大方的、有点变化的、甚至看起来好看的动作,学生就很容易学进去。”徐海朋还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道引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会以学生的练习体验为参考,对古籍记载的传统道引进行调整,也会增加一些八段锦、五禽戏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感受身体的变化。
“道引养生”课程开设之初,学生大多以为这是一门学习太极拳的课程,之后随着道引学习的进行,对于道引的认知也逐渐深入,对这门中国传统养生术产生浓厚兴趣。
顾庆是徐海朋参与教学工作时培养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他长期保持道引练习,也长期致力于道引的研究与推广。
“练习道引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使紧张的肌肉、筋骨得到放松缓解,长期坚持道引练习,对身心各类症状会有显著的调理作用。”顾庆说,通过对道引的练习,自己对传统中医理论、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识到了不少朋友,互相学习进步。毕业后,顾庆为道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公益性支持。“未来我也将通过线下授课让更多人了解道引,为这项传统养生技术的推广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