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公主翻身记我们不在这里引经据典,且将历代文献中涉及养生文化的记载,综合归纳而言之,实则为“三观”理念。即“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辨体施养”的个性观、“阴平阳秘”的平衡观。在这三观理念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保健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并完善了一整套中医养生理论。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理论;“顺时而养”的昼夜调摄理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上工治未病”理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的饮食均衡理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形神共养理论;亦动亦静、动静互涵的运动养生理论以及现代创立的“体质分类”理论等诸方面。形成了一个广泛涉及人们生活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四季起居遵循春升、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例如:春宜早睡早起、夏宜晚睡早起、秋宜早睡早起、冬宜早睡晚起。昼夜起居遵循十二时辰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规律,保持“子时大寐,午时小憩”的良好生活习惯。
例如:中国人素有“闻鸡起舞”的习惯,大多喜欢晨练。但是在冬季卯时以前(5~7点)不宜到户外锻炼。尤其是城市里的冬天或冬春交替之际。这次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亮点,就是最佳城市实践区案例,展示对城市低碳生活的演绎。但是目前我们还做不到。冬季早上气温低,城市下水道中的废气、工业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种重金属微粒、汽车排出的含铅的尾气等等都还沉积于地表,没有升发到上空去。尤其在寒潮来临的天气,上午8、9点以前,地表的气温低于天空中大气的气温,大气停止了上下对流,出现了气象学上所讲的“气温逆增”现象。只有等9点以后,地面气温渐渐升高,大气开始对流,污染了的空气向高空扩散,地面的空气变得洁净,才能开始锻炼。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盲目早起,总是在废气中锻炼,结果是越锻炼对身体的危害越大,经常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咳嗽等症状。这些体现了“自然观”理念。
针对阳虚质人宜食甘温益气之品、阴虚质人常吃生津养阴食物、痰湿质人以甘平渗湿的饮食为主、湿热质人则偏于食性甘凉的饮食等,就是在体质养生理论的指导下,辨体施养,体现了“个性化”理念;
“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偏胜伤脏的理论,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通过“借景调神”、“和血安神”、“运动移神”、“顺时养神”、“读书怡神”、“敬业聚神”等情志调摄,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重视心理调适,重视身心俱养,很好的体现了“平衡观”理念。
根据每人不同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动养或静养。中医认为,并不是动得越多越好,而是“动静互涵”。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适量运动”的观念与中医的“动静互涵”是一致的。体现了一个“平衡观”。
所谓运动养生,是指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运动养生在我国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中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表明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可以通过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散步、跑步、游泳等不同的运动形式达到舒筋活络,流通气血,防病祛病的目的。运动养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持之以恒: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因此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运动是达不到健身之目的的。应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按计划每天坚持运动,方能收效。
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在运动中将动静结合,形神皆养,才能使气血和顺。“动以养形”是指运动可促使人体气血充盛、百脉畅达、精气流通,能够增强人体生理的气化作用,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使得机体强健而祛病延年。“静以养神”是指保持心情的宁静、专一,能使脏腑之气机协调,真气充沛,形体强壮而无病患。形宜动,要运动形体;神宜静,恬葱槲蓿餮衿T硕康魇鼐玻步岷希淠康木褪潜3稚硖搴途竦耐骋弧R跃仓贫磺卸蓟峁橛谇寰玻记逡舛ㄒ匝瘢灰远鹁玻墒蛊鞒癫煌匝巍
运动有度:运动讲究“动”应有度“,动”应有节,这个度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应该“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运动量太小,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又往往会适得其反,使身体过劳受损,同样达不到健身的效果。只有适度的劳动或形体锻炼,可使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话动旺盛而体质健壮,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体质状态“形劳而不倦”作为适度劳动或运动的标准,就能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现代来讲,运动量一般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总之,运动可以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能缓冲大脑对外界的应激性反应,消除紧张情绪,使人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对大脑皮层起到保护性的抑制作用。通过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起到自我控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人们很自然的会想到药膳食疗、推拿按摩、中药膏方、气功、太极拳等养生方法,能说几句“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耳熟能详的词汇,生活中还会用含芦荟的护肤品美容、在粥里放枸杞、在汤里加山药来滋补身体,以及用针灸减肥等等,可以说,在人们重视养生、养生市场火爆的今天,人们在生活中运用养生知识已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许多人,会去相信那些伪养生专家们偏激的言论,甚至不惜花重金去趋之若鹜,以致最后身心受到伤害。我在这几年对一些养生机构调研的情况分析,重要的问题是,中医养生的精华,也就是中医养生理念,例如:“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辨体施养”的个性化理念、“阴平阳秘”的平衡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这样就会导致貌似繁荣的养生市场鱼龙混杂,百姓们在自我保健中运用中医养生知识,往往也是剑走偏锋,混沌不清。给那些打着中医养生旗号、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伪养生专家们有机可乘,骗术欺人并真假难辨。
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医养生理念深入人心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概括的说,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实践。中医养生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有智慧前瞻的养生理论、多元独特的养生技法、自然广博的养生资源、底蕴深厚的养生文化等,而这个体系的核心精髓就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养生理念,我们且称其为“中医养生理念”。
由此可见,中医独特的“三观”养生理念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尤其是中医个性化养生这个“纲”,人们掌握了这个“纲”,在养生实践中就会懂得,为什么“张三可以多吃水果,而我是阳虚体质,我不适合”;为什么“李四可以舒服的常做温灸疗法,而我不能,因为我是阴虚体质”;为什么酷爱辣椒的人,在秋季要少吃;为什么喜欢晨练的人,冬季卯时以前(5~7点)不宜到户外锻炼;为什么出生在上海的女孩子皮肤姣好,但到了西南或中原地区工作后就需要经常去做美容护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因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的“个性化”养生理念,是中医养生的鲜明特征,是中医养生“三观”理念中最具时代特征的一观,是中医养生独具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如果这些理念能够牢牢的掌握在百姓的手中,就不会被所谓:“一天一斤绿豆通吃共养”的谬论所迷惑,能够正确指导百姓的养生实践。这样,中医养生才能真正成为现代自我保健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