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炎网画画本是一件很宅的事情,我怕把自己的世界画小了,但它记录着我的情绪,也定格了我的很多瞬间。
有人说,“上学时候我就发现我比别人更容易感觉到累、困,学太久了就力不从心。工作以后更是,熬不过别人。忙完一天回去我只想躺着,如果再去剧本杀这种需要超长时间的娱乐活动,整个人就陷入超负荷的状态了。
而同事们玩到凌晨第二天还能精神抖擞地按时上班,仿佛吸食了谁的精气。而我蔫得就像被吸的。”
也有人说,“长大后才发现成功拼的是精力和体力。大部分人都是精力有限的平庸之辈,少部分人精力充沛。
有的人出差、应酬,忙得跟陀螺似的,还有时间自律、健身、跑步。一般人每天光是上班下来就感觉花光了所有的力气,只想做个废人,更不可能花时间学习、搞钱、进步。”
《高效的秘密》中谈到,绝不是越努力工作,就会做完更多事。光是坐在桌前更多小时,或是做出更多牺牲,并不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你可以随时与同事取得联系,可以24小时用手机浏览重要文件,可以在几秒内获取你想要的信息,可以享受任何商品24小时送货上门的服务,可以躺在床上支付订单,可以在宿舍熄灯后定位孩子手机的位置……
当下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巨变,但是这些巨变除了让生活更便利之外,也让我们陷入了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压力。
英国时间管理专家格斯勒说:“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2017年中国人十大死亡原因”,排第一的死因是中风,25-29岁的年轻人中风的风险是24.88%,65~69岁的老年人中风风险是23.39%。
也就是说,25岁的人和70岁的人,中风风险没有显著差异,甚至还高了一个百分点。
这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工作繁杂、节奏快、压力大、熬夜、高热量饮食,都在让我们离健康越来越远。
大多数人梦游似的过完一生,大多数时候都在跟着感觉走。我们承担应负的责任,却很少问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多。
而一些主动的思考、微小习惯的改变,就会改变你的精力、改变你做事的状态,从而改变你的人生,比如:
《高效的秘密》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查尔斯·都希格发现,擅长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有一些共性,就是他们习惯于在头脑中把自己期待看到的情境描绘成图像,这种习惯性的预测方法叫做“构建心智模型”。
高效人士构建的心智模型非常具体,有更多的细节,从而更好地决定应该关注或者忽略什么。
一旦生活和预测发生冲突,他们的注意力会快速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这让他们能够主动做出决定,而不是面对突发情况手忙脚乱,被动反应。
一名研究人员走访了一家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通常,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看上去都差不多,又不像成年人那样痛了会说,护士只能通过连在他们身上的仪器来判断婴儿是否健康。
其中有一位叫达琳的护士,总是能发现孩子不对劲儿的地方,把孩子都照顾得很好。
一次,她路过一个早产保温箱,瞥了一眼躺在里面的婴儿,仪器显示他的各项生命体征都正常。
她找到了主治医生,建议给婴儿做一系列的检查,结果显示这个婴儿正处于脓毒症的早期,这是一种可能致命的全身炎症,发病非常迅速,幸好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她无数次想象“正常的婴儿”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偶然间看到婴儿肿胀的腹部和皮肤上的瘢痕,不符合她脑中正常婴儿的样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孩子身上。
这张健康婴儿的图像,就是达琳的心智模型,提醒她要把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特别的孩子身上。
高效其实是意识到其他人通常会忽视的东西,当我们换一种方式思考的时候,高效率就会真正产生。
《认知觉醒》中有一个观点,大脑看起来很厉害,但意识所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数量并不多,平均在七个左右。
成绩好、做事效率高的人能够长时间让“7个小球”同时关注一件事情,而在成绩不好、低效的人脑中,很可能一个球在播放背景音乐,一个球在想晚上吃什么,一个球在担心即将到来的考试……
掌控好这“7个小球”,便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做更多事、体验更丰富的人生。
就像《高效的秘密》中所言: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绝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牺牲个人生活。
高效意味着我们有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精力、智力和时间,少做无用功;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学会如何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轻装前进;意味着我们在完成某个目标的同时,不以牺牲其他目标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