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连中500万3月24日,港交所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上市框架。相关公司自3月31日起就可以提交正式申请。
这是香港股票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此次增设特专科技章节,将为更多创新领域的新一代公司打开上市大门,支持其融资需求。
3月24日,港交所进一步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将于3月31日起新增第18C章,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并于3月31日起正式生效,相关公司自该日起即可提交正式申请。
《主板上市规则》的进一步修改,降低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港交所将向更多创新企业打开上市大门。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特专科技公司可接纳五大领域的企业申请上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不在现有特专科技行业或可接纳领域名单,但有意循第18C章申请上市的潜在申请人,须先向联交所提交首次公开招股前查询,就其是否可以被视为“于特专科技行业内可接纳领域”寻求保密指导。
不在特专科技行业或可接纳领域名单内的申请人若能展现出下列特质,仍可能会被视为属于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一是具备高增长潜力;二是能证明其成功营运是因核心业务采用新科技、应用新业务模式,使得其有别于服务类似用户群体的传统市场参与者;三是研发占比高且贡献公司经营一大部分的预期价值。
市值方面,已商业化公司需在60亿港元及以上,未商业化公司需在100亿港元及以上。已商业化标准为特专科技公司经审计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收益是否达到2.5亿港元。
研发开支比例方面,收益达1.5亿港元但低于2.5亿港元的未商业化公司,研发开支占比需不低于30%,且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中有至少2个年度达到30%,或是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合计达到至少30%。
此外,特专科技公司必须有2-5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且在上市申请当日及上市申请前12个月期间,持有上市申请人至少10%的已发行股本,或者是投资于上市申请人的金额至少在15亿港元。
优化定价过程方面,至少50%的发售股份须分配予“独立定价投资者”,具体首先应为机构专业投资者,其次管理资产规模、基金规模或投资组合规模至少达10亿港元的其他类型投资者。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这是香港股票市场发展的另一新里程碑。新经济行业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引入的新上市机制将有助创新领域的新一代公司接通资本市场。港交所一直致力支持发行人和投资者的需要,在2018年推出的上市制度改革令香港发展成亚洲领先的生物科技集资市场,今次我们在此基础上增设特专科技章节,将支持更多公司的集资需求并实践创新理念。”
从此次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港交所提升港股吸引力的决心。事实上,对于港交所来说,改革是其必选题。
截至目前,科技行业上市公司是港股市场最大的行业,医疗保健和信息科技行业合计占香港市场总市值超过三分之一。
然而,尽管取得上述成就,但港股市场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数目和市值仍大幅落后于美国及内地。
数据统计显示,美股特专科技发行人达738家,截至2022年9月9日总市值达到85.4万亿港元;A股特专科技发行人为451家,总市值15.3万亿港元,港股特专科技发行人数目仅99家,总市值3万亿港元。
港交所自2018年4月修改《上市规则》增设生物科技章节后,造就了香港的医疗保健融资生态圈。欧冠升认为,这次增设特专科技的新规后,有助于推动区内以及其他地方在这五个前沿行业的人才和投资金额增长。
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称,在制定有关建议时,考虑到特专科技公司特点,尤其是科技在有关公司业务上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以及相对于其他上市申请人,这些公司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相信建议中的规定可以在各方面之间取得适当平衡,既能维持市场质素,也能建立具有商业可行性的上市平台,配合新一代领先企业的集资需求。
除了对主板上市规则进行改革外,港交所亦将于今年内就GEM(创业板)提出具体改革建议。
对此,欧冠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改革是最近被强调的一个话题,我们应该确保能够为所有参与者、中小型公司创造(融资)机会,他们都应该从市场机会中受益。但创业板改革是一个很困难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上市委员会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难题,我们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更具流动性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