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三千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年来,聊城市从患者救治、公众认知、社会心理、服务管理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依托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探索精神卫生领域疗愈新途径,推出十大“非药物”疗法,坚持公益开展“七心”社会实践,激活心理健康密码,院内院外双向赋能做优精神心理健康特色服务。
医院以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为抓手,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康复理念,将健康促进融入精神卫生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保健等服务,创新推出十大“非药物”疗法,促进患者掌握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回归家庭社会。近两年,施行“非药物”疗法115万余次,患者康复率达94.9%。
健身疗法提精气。推出“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治疗模式,编排养生保健操,聘请专业人员带教,不定期组织比赛,通过强身健体提振精气神,达到心身合一的目的。
游戏疗法唤记忆。推出踢毽子、丢沙包、跳绳等传统游戏治疗模式,建立“阳光活动室”,开展“忆往昔童年趣事,驱今日心中阴霾”活动,唤醒美好童年记忆,点燃爱的希望。
行为疗法怡性情。推出禅修疗法、瑜伽疗法、内观疗法等传统行为治疗模式,借用佛学“观察自我内心”的方法,设置特定程序集中“内省”,涵养良好品德。
诵读疗法植慧根。推出国学经典诵读治疗模式,开展“传统文化进病房”活动,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等领域,通过集体诵读学习,闻道寻源植慧根。
支持疗法育美果。推出中西医心理支持治疗模式,开展心灵瑜伽、胎教、心理咨询、心理测验、沙盘作文辅导、催眠培训等服务项目,用心灵清泉润育美果。
工娱疗法树自信。推出农工、手工、垂钓等工娱治疗模式,建设康复农疗基地,组织听音乐、制绢花、包水饺等活动,让患者回归大自然,重拾独立生活自信。
书写疗法解忧思。推出书写治疗模式,创办院报《心语》,设置健康方舟、星语心愿、心灵驿站等栏目,面向休养员征稿,激发其创作热情,道出心声,排解情绪。
互动疗法促和谐。推出佳节共度治疗模式,举办“医患和谐文化艺术节”,在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茶话会,唱老歌,看春晚,为患者过集体生日,促进医患和谐。
家庭疗法增暖意。推出“家庭化病房”为主的社会家庭治疗模式,设计虚拟外出购物、工作面试、社交聚餐等场景,医患共同参与,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艺术疗法添乐趣。推出行为艺术治疗模式,针对患者康复需求,设立20余种精神康复治疗项目,根据患者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康复目标,分组康复治疗,提升疗愈效果。
医院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走进校园、企业、社区、农村、家庭,常态化开展“七心”优质服务,激活社会心理健康密码,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质增效。
心理援助“贴心”。成立“幸福护航”婚姻家庭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五部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实施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22年举办咨询活动3次,帮助家庭18个,培训网格员8000余名。
校园讲座“润心”。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2022年进校园宣讲15场,每周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咨询2天、授课4次,每周3天到市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青少年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
危机干预“用心”。为全市各行各业职工开展心理健康巡讲,当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时,及时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渡过心理应急期。2022年巡讲37场、危机干预2场,组织线上线期。
健康义诊“暖心”。组织社区心理健康义诊,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专项心理测评。2022年义诊8场,为2982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线上心理测评。
关爱工程“扶心”。为全域困境儿童开启“扶心”上门关爱工程,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监护人熟悉沟通技巧。2022年走访困境儿童400余人,开展大型家庭关爱活动3场。
父母课堂“知心”。开展“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沙龙、优秀家长育儿经验分享会等活动,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塑造孩子优秀人格。2022年组织相关活动56场。
助力高考“安心”。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连续10年、累计20余次到高考现场提供心理助力,为高考期间的莘莘学子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点亮心灯,传递温暖,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需求,这样的奔赴,聊城从未止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