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刘向东看过这样一种解释:“70后,是一个出生年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上学时,我们唱过这样的歌:“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现如今,我们不爱唱歌,还越来越沉默,终于明白,美好的春光,属于你,属于他,就是不属于我,我们到底是最苦的一代人。
当我们的年龄,徘徊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对于生活的感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一路走来,虽然生活变好了,但是还没有到退休那一天,还不能给自己下结论。
一些在外头打工的兄弟姐妹,还在为要不要回乡发愁,甚至有人还过着负债累累的生活。
不管怎样,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即便你原地不动,时间也不会等你,要催着你变老。
人过中年的70后,当你熬不住的时候,建议你去以下几个地方走走,寻找来时的路,发现生活的希望,给自己勇气和信念。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解说词:“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我们是迁徙的一代人。从偏远的农村,走进城市;从不发达的地方,到了沿海,去了北上广深。
二十年前,我在深圳龙岗区一家电子厂打工。厂里的伙食,非常丰富,但是我吃得很不开心。因为我是湖南人,厂里的厨师是广东人。粤菜的味道,我不太习惯。
有一天,厂里放假,我去菜市场走了一圈。发现有好几个湖南老乡在卖菜,他们还出售地道的湘菜。我如获至宝,从此隔三差五去菜市场。
再后来,我变得越来越不挑剔,对任何菜,都能适应。去菜市场的习惯,却一直没有变。总能发现一些从山野里来的食物,勾起无尽的回忆。
最难得的是,菜市场里,人生百态。卖菜的人,都在苦苦支撑着家庭;买菜的人,都在关注家庭的烟火气。
我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哪能松懈呢?我们并不是在社会最底层,哪能抱怨呢?
不管哪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肩负家庭的责任。毕竟,我们不是老人,还要打起精神,说自己“年富力强”。
有一段时间,湖北籍农民工,怀着念念不舍的心情,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
当网友和当地的工作人员看到留言后,群策群力,帮他重新找了一份工作,也让他和图书馆,继续有缘。
问一问漂泊的70后,你外出多少年了?应该有十几二十年了吧,或许三十年都有了。
你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看书是最好的办法。或者你通过社会,开展学习。每当你进步一点点,都证明自己的知识多了一点点。
哲学家赫尔芩说:“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你熬不住了,多半是因为你活得很迷茫,也没有什么力量,支撑你继续走下去。因此,你要借用知识的力量。
背着书包,走好几里路,坐在简朴的教室里,眼睛充满了渴望。老师问,长大了,要干嘛?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走了很久,奋斗很多年,似乎已经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其实我们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
小时候,插秧、割稻子、挖红薯、砍柴......我们的成长,就像一株野草,使劲从土里吸收养分,盛开一朵不知名的花。
有一次,作家毕淑敏在接受《哈密日报》采访的时候,坦言:“对我来说,我心灵的故乡是在新疆,在哈密。”
当一个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难免会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但是回家乡养老,是需要资金的,也需要周边的环境足够好。
因此,求老家感悟自己走过的路,去爬一座山,去吹一阵晚风,单纯地洗去浑身的疲惫,更加现实。
当年的我们,一穷二白,去远方打工的路费,都有可能是借来的。现在,总不至于穷到这个地步,担心什么呢?
如果父母还健在的话,你还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就像孩子一样,徜徉在家乡的山水里。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此心安处是吾乡。”
很多人在熬不住的时候,其实是走了九十九步,已经到了关键的最后一步了;当你害怕煎熬的时候,其实是心乱了,需要给心灵,找一个“家”,稳住自己。
70后的人生,已经快到顶峰了,哪能松懈呢?如何熬,需要家人的和睦、手里有钱、有好的机遇、有几个值得信任的朋友,但归根结底还是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