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有泪之展家小妾作为大公夫人时,叶卡捷琳娜就意识到,农奴制度就像房间里一具正在腐烂的巨大尸体,没人敢去讨论。至少在笔记本中,叶卡捷琳娜没有拐弯抹角。当读到一个作家赞美农奴制的辉煌时,她勃然大怒:“如此赞美奴隶制度!那么,作者自己为什么不卖身为奴?”俄国的土地贵族阶层怀有“倔驴一样的偏见”27,对此,年轻的叶卡捷琳娜无法再保持温和:“将生而自由的人变为奴隶,这有悖于基督信仰和正义原则。”她紧接着还设想了一个惊人的方案,即只要一宗土地被出售,那么这片土地上的农奴就将获得自由。她认为,一个世纪之内,农奴制将不复存在。
1762年,叶卡捷琳娜刚登上王位,就被迫改变了她年轻时的理想主义。一系列的农奴起义席卷了乌拉尔山脉地区,起因是该地区矿山和工厂的恶劣工作条件。叶卡捷琳娜很清楚骚乱有着正当的理由,但是她也意识到,现实情况不允许她公开站到农奴主的对立面。1762年,为了回报军队和王室官员所给予的支持,她决定用数以万计的农奴来奖赏他们,这反映出她深陷两难之中。她别无选择,只能使用这种在她所统治的国家中通用的货币,不管这种做法会如何贬损自己。尽管如此,叶卡捷琳娜还是指派了可靠的维亚兹曼斯基(A.A. Vyazmensky)将军去叛乱。他的任务还包括收集有关农奴待遇的证据,以及纠正并惩罚那些过于残忍之人。叶卡捷琳娜对于人道的坚持很顽固,而俄国的现实也同样顽固,因此她试图在刀尖之上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她告诉维亚兹曼斯基,“做一切你认为合适的事情来让农民满意,但是也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不能让农奴们误以为他们的主人以后会害怕他们”。
尽管叶卡捷琳娜实现平衡的努力失败了——她的温和作风使得农奴和矿主们更加大胆地相互对抗——但她对道德困境和社会困境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在另一个案件中,一个重要的地主被他的农奴杀死了,参议院对此的反应是下令摧毁整个村庄,以儆效尤,而叶卡捷琳娜则警告他们不要加速暴力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会引发“所有被奴役的村庄的集体暴动”,而且就算没有摧毁,也会推迟人们从农奴制这个“令人无法忍受的残酷枷锁中全面解放出来”的希望。叶卡捷琳娜再次授命维亚兹曼斯基来解决这一难题:“如果我们不同意减少残酷的行为并改善人们难以忍受的处境,那么就算是违背我们的意愿,他们[农奴们]也迟早会夺取这一切。”
行政和司法的混乱影响的不仅仅是农奴制这个领域。总体而言,俄国的法律就是一堆相互矛盾、令人困惑的法条,混乱地交错在一起。它们就像是一个人造的泥潭,比彼得大帝抽干的那块瘴气沼泽地还要令人畏惧,而圣彼得堡就矗立在这泥潭之上。尽管彼得已经筹划了一部新的法典,但是他并没能活着看见它完成;这部法典在他死后完成,却从未颁布。1766年,路易十五的俄国使节报告称,俄国官员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希望叶卡捷琳娜能够颁布“一部法典,取代那些为数众多的矛盾法条,而这些法条是俄国当下仅有的法律,它们的作用只是被那些不诚实的当事人加以利用,并且更多时候是被那些不诚实的法官加以利用”。
12月14日,叶卡捷琳娜证实了这位使节的报告:她宣布,将俄国各阶层的代表们召集到莫斯科,成立一个立法委员会。他们的职责是整顿无序的俄国法律;叶卡捷琳娜前两年亲自撰写的手册《伟大的指导》(Velikiy Nakaz)成为他们的指南。这个法国使者虽然准确地预见了这一宣告,但却未能理解它的意义:这本册子与其说是一部法典,倒不如说是一长串的原则清单,目的是加强政府效力,确保社会稳定。孟德斯鸠男爵是叶卡捷琳娜作为大公夫人时阅读过其作品的哲学家之一,而这些准则绝大部分是从他的著作中拣选出来的——或者更直白地讲,是抄来的。叶卡捷琳娜主要依靠的是《论法的精神》一书,而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也对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叶卡捷琳娜十五岁刚到圣彼得堡时,就在瑞典大使的建议下订阅了这本书,她尝试着去阅读,但结果却是喜忧参半。“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叶卡捷琳娜回忆说,“它引领我去思考,但是我没法从头到尾读下去,因为它让我感觉瞌睡。”这个少女宣称这是一本“好书”,然后就“将它扔到一边,继续穿衣打扮去了”。
但是,比起那天她所穿的衣服,孟德斯鸠对于罗马的描述伴随叶卡捷琳娜的时间要长久得多。在孟德斯鸠的思索中,他不仅仔细研究了罗马兴盛的物质和政治因素——扩张权力和版图的能力——而且还研究了其中的道德因素。他认为有一些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特性确保了罗马的崛起:罗马人信奉法律,具有自我牺牲的意愿,并且热爱国家。而罗马的领袖们则献身于共和的原则——甚至当罗马在奥古斯都的统治下变成一个帝国时,他们仍然明智地维持着共和制的表象。很重要的是,孟德斯鸠还强调了战争的地位: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伟大程度,一部分是由它的军事征服能力来衡量的。直到这种征服变成个体和派系攫取权力的手段时,罗马才开始逐步走向衰亡。
距离叶卡捷琳娜拿起那本“好书”又丢到一旁,已经过去了18年,她可能已经忘记了书中的具体主张,但还能回忆起它的要旨。她明白,爱国主义热情和法律基础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叶卡捷琳娜后来发动的帝国扩张战争,毫无疑问也可以在孟德斯鸠的书中找到正当的理由。但是多亏有了这个法国人,让她在统治初期就领悟到,热爱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体制,而热爱法律就必须先构建法律体系。
就是在这里,她开始求助于《论法的精神》——带着剪刀和糨糊。指导手册第一部分的526篇文章中,超过半数——准确地说是294篇——是几乎一字不差地从孟德斯鸠的作品中照搬下来的。有一百多篇文章是选自塞萨尔·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的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是用法语出版的,而在叶卡捷琳娜开始写手册时,恰好读到了这本书。现如今有大量俄国官员被指控论文抄袭了其他人的作品,而与这些剽窃案例不同的是,叶卡捷琳娜没有假装她的作品是原创的。正如她高兴地向达朗贝尔坦白的那样,“为了我的帝国,我打劫了孟德斯鸠,甚至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如果他在来世看到了我的作品,我希望他会原谅我的这次剽窃,因为这是为了2000万人民的利益。他太爱人类了,一定不会生气的”。
虽然达朗贝尔接受了叶卡捷琳娜的解释,但是当他得知,伏尔泰高兴地将整部作品归功于叶卡捷琳娜的天赋时,他还是皱起了眉头。在重读了法文版的《指导书》后,伏尔泰夸张地对叶卡捷琳娜称赞道,这本手册是“本世纪最出色的作品”。他接着说道,这带给女王的荣耀,超出了对奥斯曼帝国的十次军事胜利。他解释道,虽然北方的密涅瓦并没有“亲手屠杀土耳其人”,但是“她的天赋孕育了”《指导书》,而“她美丽的手将它书写完成”。虽然“费尔内的老病号”(伏尔泰在信件上的签名)的赞美有些过火,但是说《指导书》是史无前例的,却一点也不夸张。一位君主,刚刚在非正统的情况下获取了政权,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的挑战,可她仍然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地研究并撰写了一份包含22个章节655个条款的文件,旨在建立国家法典。她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重担让她付出了代价;在编写这本册子的两年时间里,她饱受偏头痛的折磨。然而,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这本手册是“现代史上,由在位君主编撰和出版的最杰出的政治专著之一”。
本书以十八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会面为中心,解读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具权力的统治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两人进行了四十多次私人会议,持续近四个月。
狄德罗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把叶卡捷琳娜看作是开明改革和建立公正社会的最后一线希望,叶卡捷琳娜则希望通过法制化和制度化来施行她的仁政。随着谈话的进行,叶卡捷琳娜不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非常不同的认识,对狄德罗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人从最初的互相敬佩与尊重,到对具体事宜的分歧,至思想上的龃龉,矛盾和观念上的交锋,最终不欢而散、分道扬镳。作者从两人的不同学识背景、身份地位给予了解释,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念和处事风格,也展现了他们从“理解”到“不理解”的内在逻辑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