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间道贝奈戴托·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本书原著是德语,最早出版于1915年,后来与他另外三部名作《作为表现科学的美学》、《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学》和《实用哲学》合并为《精神哲学》。
我对克罗齐的了解,是从高中时代接触到他的美学思想开始的。关于他生平思想的介绍,还成为我那届高考阅读理解材料,不过之前读他的那些“课外书”,可对我答那些题目没什么帮助。
我手上的这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是由意大利文转英文再转成中文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总之读起来非常绕口。
克罗齐的历史学观点,被国内定位为唯心主义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立,因此受到各国左翼人士的批判。
克罗齐认为,人只有基于对现在生活的兴趣(感触),才会去研究历史。克罗齐眼中的历史,突出一种观念性质,是一种精神活动。
历史问题与我们的关系,和生活中其他事物和我们的关系是一样的。比如,当我们对希腊的文明感兴趣时,即便它开始于几千年前,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也是当前的,如同生活中出现的其他事情,它会吸引我们、困扰我们、让我们愉悦或焦虑,直到我们把它完成或解决。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对它不感兴趣,那段历史充其量只是一系列人名和著作的清单,
所以历史和生活、我们的思想是统一的,当代性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也正因为历史的当代性,历史才不是虚假的、无用的(破除历史虚无主义)。
1、历史是一般的、公共的、重要的、互相有紧密联系的事件。而编年史是个别的、私人的、不重要的、互相没有联系的事件。
如同我们不能把人的尸体继续叫作人一样,历史一旦与生活失去联系,即证明历史存在的凭证成为抽象而空洞的记录,历史就失去了当代性,就不能再被称作历史。
比如希腊绘画史,当年的画作如今均已失传,只剩下一系列人名和相关描述,排除一些残片和后世二手作品,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希腊绘画史是空洞的,至少是“没有定性”的。
哪怕是有个人跑来告诉你它是真实的,我们也只能说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为历史的真实性有赖于内在的理由。所以,空洞的叙述是没有真实性的,也是无用的。
编年史就是这样被区分出来的,它是死掉的历史,是历史的遗骸。所以应该是先有历史,而后有编年史。
对于当时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观念,即将历史分为叙述和凭证(所谓凭证应是文献、文物等原始资料),或者传说与遗物。克罗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同人们会为死人修建陵墓一样,人们也会搜集并保存那些空洞的、死去的历史。当生活发展需要它们的时候,死的历史就会复活,如同希腊罗马的历史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重生。
死的历史之所以能够重生,是因为内在动机,依赖于人类的精神活动。那些被保存下来的历史的遗骸,只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而造出的工具。
所以我们会嘲笑和怜悯那些考据家(克罗齐称之为语文学家)、考古学家和档案工作者,他们天真自信地认为,历史被锁在他们手中,当我们需要时,他们会把锁打开。
事实上,历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只有在我们心中,“才能使语文学和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为了现在的目的,随意捏造历史呢?克罗齐在之后的论述中,能否解答这个问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