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美食历史游戏育儿数码时尚养生保健影视
相关文章
 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样的称呼…
 超详细!2023中考事件时间轴
 超实用的男人养生小常识
 男人养生知识
 男性健康养生知识
 男性养生知识大全
 男人保健养生常识 切记吃晚餐…
 女生 私密 昵称大公开
 皮卡堂过家家皮卡堂过家家新…
 简约昵称二字
 上海软件外包公司 上海游戏外…
 上海:第二届家庭游戏开发者…
 9个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观人民日…
 人民日报:9个最重要的家庭教…
 这些中外著名教育家的育儿理…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有哪些
 【家庭教育理念】最高级的家…
 万物之生|保护生物多样性—…
 浅析数码摄影技术冲击下的新…
 新闻摄影记者谈数字摄影
 中国MOOC2020年18级美术平面…
 征稿丨第八届中国国际数码摄…
 2020-21十大优选高端定制时尚…
 潮流品牌-CFW时尚
 走向时装周但走不出中国时尚…
 每天认识一个品牌之时尚品牌…
 福田与3家香港协会、专业机构…
 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集体亮…
 2022全球医疗器械品牌排行榜
 人民日报发布:十大医疗器械…
 刚刚!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公…
 2019医疗器械行业100强
 畅享云平台免费点播系列推荐…
 2022年腾讯视频年度影视片大…
 电视剧 胜女的代价 张翰 陈乔…
 高清无广告当贝影视上线百视…
 《美食中国》栏目10月28日—…
 盛夏来啦!《美食中国》带您…
 新会美食又上央视啦!
 CCTV4《美食中国》走进宜春宜…
 央视《美食中国》之“品味昌…
 《我们的历史朝代顺序表》_1
 历史地图变迁史:从夏朝到清…
 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朝代+代…
 中国的历史朝代表全部在这里
 初中历史学习必备:中国古代…
 母女二人常喝粥养生却查出癌…
 劲牌养生一号“养生有道·共…
 中老年人想要身体健康坚持科…
 奇创旅游集团:从中央一号文…
专题栏目
湖南视觉网络"模板城"--汇集CMS、EShop、BBS、BLOG等系统模板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资讯网 >> 历史 >> 正文
高级搜索
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样的称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28 23:34:10 | 【字体:

  潘梦莹果照不知道诸位读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朝代叫东晋西晋,南宋北宋,前唐后唐,难道这国号听着不难听么?更让人疑惑的是,显然北宋开国难道知道后面有南宋,所以才叫北宋?朝代里的前后南北东西究竟是怎么个规律?为什么这些朝代要这么叫?

  其实啊,这些朝代的国号并没有前面的那一个字,也就是没有所谓的东西南北前后。比如东周西周,其实国号都是周。只是后人为了区分这两段历史,所以才给周前面加了个定语。因为西周定都长安,在西面所以叫西周。东周定都洛阳,所以叫东周。

  那么史学里,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南朝和北朝,西晋和东晋,南宋和北宋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的,南北东西怎么来区分的?为什么王莽篡汉算分割了汉朝,史学上称之为西汉东汉,而武曌周篡唐为何不算分割了唐朝?南明也是明朝政权的延续,为何不能像南宋一样作为正统?

  现在我们称东西南北是以现代人看古代的看法,因为一个曾经灭亡的朝代再度复苏(国号再次被启用),我们就要加前缀予以区分,来表示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动荡的局势。因此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南朝北朝,西晋东晋,南宋北宋这些名称都是后世历史学家或者学者给的。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时期但国号相同的王朝的朝代国号前叫上方位名词(例 如东、南、西、北),以及时间先后名词(例如前、后)。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的区分两个国号相同的朝代。

  中国历代王朝在建立时都会设立自己的“国号”,即官方认定的合法称号。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晋、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后代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这些古老的区域内。而且为了表达自己的传承(绝大部分就是刻意追祖认宗),嘻嘻网历史专家举例来说比如匈奴人刘渊自认是刘禅的后人,嗯,就是那个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建立的政权也叫“汉”,后又改为“赵”,为了区分,后世称之为“前赵”或者“汉赵”。

  元代以前的国号,无论是来自爵位封号(晋朝来自司马炎的晋王,隋朝来自杨坚的隋国公,唐朝来自李渊的唐国公),还是源于发迹地名(宋朝来自赵匡胤担任归德军节度使,其治所在宋州),归结到底大多是先秦古国名,因此重名在所难免,比如,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就有十五个之多。所以后人谈及前朝,就不能只提国号,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区分,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朝代称谓。

  由于后世的一些朝代非得要跟前朝同名,因此中国好多朝代名称并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现在的史学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词以示区别,比如五代的时候,梁唐汉晋周前都加了一个“后”字,因为这些朝代以前都出现过,同样的还有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历史上亦称为后金,区别于女真族与宋朝同一时代的金朝。有时又以统治的中心来区别,比如两汉,为了有所区别,因为刘邦建立的汉定都是在长安,而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的汉朝定都在洛阳,由于洛阳在西安以东,于是就把刘邦的汉称为西汉,刘秀的汉为东汉,同样的情况还有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的划分。当然在两汉中间还有玄汉,刘备在四川蜀地建立的季汉。西汉、玄汉、东汉、季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么回事?来源:嘻嘻网

  西周和东周:不知听说过烽火戏诸侯的事没有,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不惜戏弄诸侯,弄得大家怨声载道,终于在犬戎进攻镐京的时候,诸侯不再相信求助的烽火,导致周灭亡,后来姬宜臼又收复失地,重新建立了周朝,史称“东周”了,那之前的那段历史就是“西周”了。以犬戎事件为界划分东西周。

  当然“东周”这个称呼很早就有了,比如明朝冯梦龙就有本书叫《东周列国志》。

  西汉和东汉:汉和帝在位期间,著名史学家班固写下名作《汉书》,记录了从刘邦称帝到王莽的新朝覆灭,但书名既不叫《西汉书》,也不叫《前汉书》或者《先汉书》,说明刘秀的汉王朝是以汉王朝正统自居的,统称自然是“大汉”,如果要指到具体年份,有年号;汉灭亡后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是终结了由刘邦一手建立的汉朝,等于说汉朝已经死了;而刘秀的则借尸还魂重新建立的汉朝而被认定为汉朝的重生。

  刘秀是西汉皇族的一个分支舂陵候家族(刘邦刘恒刘启刘发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刘秀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创立的是一个新的朝代,而是光复了汉朝,并自认为是汉宣帝的继承人,继位后,追尊汉宣帝为中宗,当时的官方也不认为东汉和西汉是两个朝代。

  刘秀在建立汉初期,鉴于长安在战争中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无法继续作为首都,而洛阳当时受到战争的破坏较小,也接近刘秀在河北和南阳的根据地,所以就以洛阳为都,洛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直很重要,早在西周初期,就是作为陪都建立的,东周时期更是作为首都。

  后来的史学家为了区分汉朝的这两段时期,根据都城的位置,分为西汉和东汉:以长安为都的是西汉,以洛阳为都的是东汉。若合并则汉朝国祚为405年,然而有些学者认为西汉和东汉中间已经断了,西汉和东汉之间的新朝长达15年。刘秀仅仅是西汉景帝子刘发一脉(1刘太公-2刘邦-3刘恒-4刘启-5刘发-6刘买-7刘外-8刘回-9刘钦-10刘秀),和西汉末年皇帝的血缘太远,这早已经皇室宗族是偏远旁支。至于后了来刘备自称他是汉皇室景帝后裔,那就无从考证了。在古代历史学家眼里,西汉和东汉就是两个王朝,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开国皇帝都姓刘而已。历史上记载汉朝历史的史书分别是《汉书》和《后汉书》,西汉和东汉又称前汉和后汉。

  不过,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前汉和后汉的说法。当然像诸葛亮的《出师表》但是虽有“后汉”这种说法,但说话者并无意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朝代,而是同一朝代的两个时期。

  因此:西汉时间为:公元206年公元24年,其中公元8年公元23年为王莽政权。公元23公元25年为汉更始帝政权,刘玄在位三年,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攻陷长安,更始帝刘玄下台,赤眉军拥立刘盆子,同年刘秀在河北称帝,改更始三年为建武元年。东汉是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版图方面,东汉的版图相对来说更小,没有将当时的乌孙国纳入版图内。

  西晋和东晋:晋灭亡后,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写了一部《后汉书》,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至于西晋、东晋,当然也是所谓的一脉相承,毕竟晋元帝司马睿当初只是在晋愍帝司马邺死后自行称帝和改年号,并未改国号。只是史称“东晋”,所以晋在当时的人的口中,是“由宣帝开创、元帝中兴的天下”,宣帝就是司马懿,元帝就是司马睿。当然东晋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名义上是正统,很多人却认为司马睿是野种。但原则上认为西晋东晋时同一个王朝,没有分开。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编写了《晋书》,也不区分什么前晋后晋、西晋东晋的;

  北宋和南宋:虽然宋人以“靖康之变”为耻辱,但是宋人一直是自称“大宋”的,没有北宋南宋之分,这一点,不管是在电视剧《精忠岳飞》里岳飞口中的“大宋”,还是《神雕侠侣》里郭靖口中的“大宋”,都说得很清楚;在元朝修订的官方《宋史》里,也不分北宋、南宋,整个“宋史”是一脉相承的。

  而宋朝则是将北宋和南宋合并计算国祚。靖康之难后,宋徽钦二帝被掳走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登基,史称宋高宗。高宗指的是守成令主的帝王,从谥号即可知道,后世仅把他看做中兴宋朝的帝王。另外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皇位传承脉络清晰,毫无争议。尽管今天把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南北宋一说,记载宋朝历史的史书也仅有《宋史》一书。南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东京开封,临安也就是杭州仅仅是行在(行都)而已,何为行在,皇帝巡行所到之地也。或许有人说了间断的问题,徽钦二帝被掳走后,金国在开封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问题是张邦昌仅仅两个多月,而当时垂帘听政的是宋哲宗孟皇后,天下人人心皆归赵宋皇室。

  因此自秦起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大小封建王朝虽然多达100多个,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朝代 各朝代延续时间排行榜,国祚超过300年的仅有一个宋朝(国祚319年),是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的封建王朝。

  所谓“冠名”法,就是在国号的前面加上前缀来表示区别。最常见的是按照时间顺序称作“前后”和按照地理位置划为“东西南北”,是最简洁明确的区分方法,也是如今历史学者最常用的方法,如西周东周、北宋南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诗歌或骈文中的“东西南北”其实只是为了对仗所加,如南朝梁刘孝标《自江州还入石头》诗“仲子入南楚,伯鸾出东汉”一句,“南楚”与“东汉”就不是实指。

  有时候,古人会以国号结合五行德运的方式来冠名,虽然比较少见,却是很有特色的起名方法。两汉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这是因为汉代受阴阳学说影响较大。宋代虽然在学术上否定了“五德转移”,但随着国势日衰,仍不得不“竭力依傍五运说”,所以南朝宋(刘裕建立)和宋朝(赵匡胤建立)又分别被称为“水宋”、“火宋”。

  国号前最常加的前缀还有“大”、“皇”、“圣”等,一般没有特别的意义。明代朱国桢认为“大元”、“大明”的“大”字是国号本身的一部分,但如果是这样,怎么会有“我元”“皇明”这类称呼呢?实际上,自汉朝开始,“大”、“皇”、“圣”就都是常加在国号前面的尊词,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人把“有汉”“有明”中的助词“有”解释为“有天下”,实际上“有”本身并无特殊含义。

  除了“冠名”之外,还有一些文人学者喜欢用术语来作为朝代的别称。如“当涂”指曹魏,这也是源于当时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而“典午”对应“司马”,是晋朝的代称。近代则喜欢用“天水一朝”代指赵宋,因为赵氏的郡望在天水。

  冠以帝王姓氏也是常见的做法,不过不如前两种方法简洁,如果不是旋起旋灭、影响不大的政权如“冉魏”(公元350-352年,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明夏”(公元1363-1371年,元末明玉珍建立),一般无此必要。

  总体而言,按时序命名朝代通常只有“前”和“后”的区分,远不如按“东西南北”的方位划分灵活。在“南朝”、“北朝”普遍使用之前,北方政权中拓跋氏建立的“魏”最初被称为“后魏”,而宇文氏的“周”则被称为“后周”,只有高氏的“齐”为了与萧氏之齐区分而被称为“北齐”。就连萧詧的“梁”,虽然仅有江陵一隅之地,是臣属于宇文氏和隋朝的保护国,都被唐人称为“后梁”。但是这样下去“后”就不够用了,所以北宋以后通常用“后”来冠名五代政权,而另外发明了“北魏”、“北周”和“西梁”的称呼。不过,也有沿用原名的情况,比如直到清朝,“后汉”仍常常指刘秀政权。

  代较接近的《战国策》、《史记》中,“西周”、“东周”指的都是这两个小国。不过它们在历史上无足轻重,这一用法也不会造成误解。

  按照通常的解释,之所以用“西周”、“东周”来区分二者,是由于东周的都城洛邑在东,西周都城镐京在西。这样说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杜预的说法,“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周。平王始居东周,故云东周之始王也”,将这两个词的本义与衍生义结合了起来,更有说服力。

  那在此之前学者们是怎么称呼这两个时代的呢?答案很简单,西周直接称周,而东周分成两段,即春秋与战国。由于东周王室的存在感太过薄弱,大家都只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以鲁纪年,《竹书纪年》东周部分也是晋纪和魏纪,因此其后数百年间都没人想到给这段政权起一个专指代号。

  东周只是“苟延残喘”的续命,而东汉则是“浴火重生”的复兴。东周实际统治范围只限于洛邑周边,根本无力控制四方诸侯,反倒时常受到侵辱。而东汉虽说略逊于西汉,但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大一统王朝。所以,古人一开始更多地是用“(前)汉”和“后汉”来区分两汉。“后汉”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而魏晋以后的诸多断代史也多以“后汉书/纪”为名。

  据范晔《后汉书》,东汉名士应劭著有《中汉辑序》以论时事,则“中汉”也可以说是东汉的别称,或许不无“中兴”的寓意。此外,与杜预所谓“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周”类似,东汉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所以也常用“西京”、“东京”代指西汉和东汉,顾炎武称“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这里的东京自然指的是东汉时代。而“西汉”、“东汉”的称呼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所编《宋书》,《天文志》中称“浑仪”是“西汉长安已有其器”,《百官志》中则有“强弩将军至东汉为杂号”的记载,但并不是主流说法。

  东周与西周的分界线年的平王东迁,但是将“西周”、“东周”作为这两个时期的代称,则是西晋杜预注《左传》时才开始的用法。在此之前,西周、东周主要是作为地名存在的。《国语》记载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这里的“西周”指的是镐京周围,而“三川”即泾、渭、洛。《春秋》则记载宣公十六年“成周宣榭灾”,《公羊传》附注:“成周者何?东周也”,指的都是洛阳附近的地区。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唐朝,郭子仪曾在奏章中称“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以此来劝阻唐代宗迁都洛阳。

  相比于“天下之中”的东周,东晋、南宋两个朝代都是偏安一方。若只从地理位置来看,似乎称“南晋”、“东宋”也未尝不可。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东”晋和“南”宋呢?

  不用“南”来称呼东晋的一大原因是,中原地区按地理位置来看处于北方,以“南”命名并不妥当。因此,东晋在王朝称谓上尽量避开“南北”,称西晋为“西朝”或“中朝”,根据地理位置称自己为“江左”。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记载,刘倓、王濛、桓伊“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宋齐梁陈亦多用“江左”自称。直到唐宋时,人们仍常常以“江左”为南朝的代称。

  而“东晋”这一称呼与“东汉”一样,最早见于《宋书》,其中谈论历代礼乐变迁时提到“爰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这恐怕也不只是巧合,而是反映了南朝人的共识。此外,东晋时人有时也会自称“中晋”,如陶渊明《命子》诗云“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显然是模仿“中汉”的用法。

  “南宋”和“东晋”的根本区别在于“东晋”是其继承者所发明的,而“南宋”则不是。实际上,“南宋”这一称谓反倒比“南宋”这个朝代更早出现,它最初是辽朝对其南方“宋”政权的称呼,其后金、元也很自然地沿用了这个说法。元代以后,“南宋”这个称呼也就固定了下来。

  历朝历代中,三足鼎立的三国可能是称谓最为复杂的一个时期。魏室姓曹,名之“曹魏”,汉居蜀地,故称“蜀汉”,吴处东南,则为“东吴”,三个政权就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方式。这还只是同时代的称谓而已,后人对这一时期的称呼就更加多样了。刘备政权以两汉的继承者自居,在中国古代也有用“伯仲叔季”来称呼大小,因为蜀汉在西汉、东汉之后,所以季汉指的是最后一个汉王朝,所以也被称为“季汉”,如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称他“建殊功于季汉”,季就是末的意思。但是十六国时期也有两个政权自称“汉”,五代十国还有三个“汉”,那么到底谁是最后一个呢?欧阳修《新五代史》还将十国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刘崇政权称为“东汉”,这就更加混乱了。因此,“季汉”这个称呼就不如“蜀汉”合适了。后来三国演义小说为区别汉朝也就叫蜀汉。

  所以以首都的地理位置来区分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这是近现代史学家的创举。在当时朝代的人可没这么叫。可不管是汉也宋也好,它们均源自于一个家族的血脉,因此,历史上才有了用“东汉”、“西汉”、“北宋”、“南宋”来加以区分的。

  这些全部都是现代人或者后世人对以前的称呼,当时不会这么叫的,只会自称大宋,大周之类的。所以穿越回去(如果能的话),千万不要说“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之类的,那会当作怪胎的。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西夏”,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宋朝西方,宋人当时称之为西夏。

  这里延伸下话题:在电视剧《孝庄秘史》,皇太极振臂高呼:壮大我后金基业看得人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是后世史学家么?都知道自己叫“后金”?当然在这部充满着笑话的电视剧里,孝庄文皇后曾自称说:我孝庄怎么怎么样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是死了后才有的封号,她也能预知未来?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后,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儿子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另外就像武则天这个称谓,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非常有代表性,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后世之人习惯将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或者前汉和后汉。为什么要将刘邦所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刘秀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西汉和东汉都是后世之人对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朝代的一个称呼。刘邦和刘秀在建国时定立的国号都是“汉”。而两汉之间有一个新朝,因此大家为了区分两汉,就将刘邦所建立的汉称为西汉,刘秀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也有前汉和后汉之称。

  前汉和后汉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一前一后,很简单。西汉和东汉就不一样了,重点在于“西”和“东”代表方位的两个字。查看地图,西汉的都城是在长安(今西安),长安在中国的西部。东汉的都城在雒阳(现洛阳)。相比长安来说,雒阳在东部。就这样,后世之人按照都城的地理位置把刘邦和刘秀所建立的汉做以区分,就有了西汉和东汉。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就是,从雒阳看长安,长安是在西边,因此产生了西汉和东汉,这其实也是一样道理,都是按照都城地理位置的不同来划分。

  刘秀建国后仍然定国号为“汉”的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刘秀是刘邦的后代,他是汉高帝刘邦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玄孙,与更始帝有同一个高祖父刘买。其父为南顿令刘钦,母樊娴都。因此他推翻新朝,建立“汉”,也有将江山重归汉室之意。

  既然汉朝被王莽中断了十几年,被史学家分为前汉、后汉。那么唐朝被武则天同样中断了十几年,为什么不分为前唐、后唐呢?好了。下面看看嘻嘻网历史编辑部是怎么解释的:

  说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事,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于长安城内。皇后武则天随即册立太子李显为帝。然而,李显在位不久就被废为庐陵王。为了掩人耳目,武则天又宣布册立李旦为帝,但权利却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690年左右,眼见时机已经成熟的武则天再也按耐不住称帝的野心,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大周)。为何定国号为“周”呢?其一是据《姓纂》记载,武则天的武姓来源于周平王之子 。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而武则天自认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其二是意喻效法周代。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当时的唐人看来,惟周、汉两代。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迎立李显复位,逼迫年迈的武则天退位。周朝只存在了不到15年,就被迫还政于唐。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国号又改回为唐。此后直到唐朝灭亡,再也没有发生过皇后篡国的事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普遍承认的女性皇帝,武则天绝对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里,女性政治家能够跃入前台已实属不易,更何况是位极至尊的女性天子,所以人们对于武则天的能力给予了赞扬。另一方面,人们指责武则天不光彩的一面。武则天原是太宗皇帝后宫的妃嫔,却嫁给了高宗皇帝,成为皇后。她在高宗死后,残酷扫除异己、血腥叛乱,才建立了武周王朝。

  女帝的武周,传统上是不被承认的,能留下无字碑的武则天也非常有自知之明,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崩,谥曰大圣则天皇后”。也就是说还没死就被迫把皇帝头衔自己撸了,以唐朝皇后身份死去。而且李显李旦在武周之前之后都两度为帝(六位帝皇丸)。

  武则天篡唐,但是她建立的周朝和唐一脉相承,她的太子李显李旦就是她和唐高宗的亲生儿子,继任的李隆基是她的亲孙子,这等于唐朝中前期的一个插曲,而且武则天死后和高宗合葬乾陵,说明复位的李显及唐朝官方依然把她当作唐朝的皇后看待,而后世的唐朝皇帝都是她和高宗的嫡系子孙,也就是说唐朝薪火没有断绝过,所以也没必要分开来。 所以唐朝从李渊开始到李柷289年,从来都是叫大唐,唐朝,而无进行前后区分。

  很多人肯定有疑惑了,汉朝被王莽新朝分成前汉和后汉,靖康之难前后的宋朝叫北宋和南宋,那么被武氏截开的唐朝为何不叫前唐后唐呢?

  有人说王莽是异姓,不是一家人。也有说帝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得到完整保留,政权、军权、法理,全部都是延续的。那就更不合理,南北朝换皇帝走马观花呢。你要说延续性的话,南北宋的延续性都要比唐朝更紧密,时间上都是紧挨着的。

  有说通常认为,武则天的武周政权,跟前面的还有后面的唐朝都是无缝对接的朝廷上当官的,原来是哪帮子人,后来还是那帮子人;原来实行什么制度,后来还是实行什么制度。至于疆域、经济、文化方面,更没有什么变化了;或者说这个变化并不比父传子时变化大。唯一变化的仅仅是个国号。

  也有说政权是否换人,明朝那个时期如果面临一样的困境的话,确实也该区分一下。明朝英宗被抓前后怎么不分个前后明出来?皇帝被抓的时间点相当于亡国了啊。主要看皇帝是自立的还是上代传下来的,明英宗在前后都当过,中宗睿宗也是,所以不算新朝。

  历史上西周东周北宋南宋等一般是因为政局紊乱而迁都的缘故。例如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城,俘虏了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及后宫、百官。宗室赵构迁都杭州,改称临安,保住宋朝江南半壁江山。而武则天时代的改元换朝,国家延续着统一与繁荣。

  因为武则天临死前还政给儿子李显,恢复唐国号。而两汉之间的新是被灭国了,而刘秀是远枝皇族,早已沦为平民,跟完全草莽英雄凑巧姓刘没啥两样。和李治李显的父子关系不同。

  所以唐朝的情况和汉朝真不一样,王莽篡汉,朝代变了,刘秀称帝相当于一个前朝落魄远支贵族(刘秀虽和西汉高祖刘邦都姓刘,但“长于民间”,并非王室成员)用武力的方式重新取得天下。刘秀和赵构的出生都是酒后意外 却由他们延续国祚

  武周王朝只是唐朝2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它就像《再别康桥》里所说“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样。后世非但没有因为武周而将唐朝分为前、后两段,反而还把周朝也认为是唐朝的一部分。

  当然五代时期的“唐”则和唐朝根本不是一回事,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政权也叫“唐”,他只是被赐姓李,和李唐并无多大关系,就被称之为“后唐”了,割舍两者的关系,更符合史实。

  第一、武则天身份特殊,之前的唐朝皇帝是她的丈夫,后面的唐朝皇帝是她的儿子,她死后也要求以皇后名义与高宗李治合葬。

  第二、武则天虽然改立国号为周,但最终还是选择还政于唐中宗李显,这符合李唐皇位的正常传承程序。而历史上的西汉与东汉虽然合称两汉,但却是不同的2个政权,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出身于南阳世家,距离高祖刘邦的直系血统已经非常遥远了。当然光这个理由也不充分,北宋和南宋是同姓,赵构可是赵佶的亲儿子(第九子)。

  第三、武周王朝虽然持续了15年,但唐朝的反抗势力一直没有消失。从徐敬业反周到神龙政变这段时间以来,将近有20年之久,李唐宗室和旧臣的反抗一直断断续续。

  武周前面的唐朝,是明确意义上的结束了。史学家没有区分,还是有两点因素,一是重男轻女思想,史学家们不想承认女人统治的王朝,二是武则天临死前自己也松口了,改回称后而不是帝。如果武则天最终没有听狄仁杰的,真传位给武家侄子,那历史上说起唐朝就是一个三世而亡的短命朝代。

  历史上把一个朝代的灭亡的标志一般为君主直辖封地的迁移,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西方国家。应用到中国为国都的迁移。只要首都变迁了历史上变认为该朝代告一段落,无论其血统是否变化。比如英国现在的温莎王朝,与之前的王朝变化只有国王封地变化。而南宋北宋、东西汉、东西周都是根据首都的变化而定,这话也不对,五代十国中的五代也都延续着前朝的都城。而唐朝首都一直没迁徙所以不说前后唐。

  武则天当皇帝时虽然改变了国号,但是她没有否定唐朝的一切,而且武则天的遗诏里宣布废除大周国号且自己以皇后的礼仪葬在李治的墓旁,并且死之后是她的儿子继续当皇帝。而王莽篡汉是直接废除了汉帝,刘姓家族皆是死敌,两者不同。因为后面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李昪创建的南唐,那就是牵强附会了。

  南宋的话,半壁江山都没了。南北宋的区分依据,不仅仅是因为皇帝被抓吧,而是整个首都都被连锅端了,北方领土完全沦陷。如果不是宋高宗重新继位,整顿起新的朝廷,宋朝就真的到此为止了。

  其实如果仔细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这时候西汉的统治就结束了,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和西汉的皇族之间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王莽建立的完全是一个新的朝代,后来光武帝刘秀又推翻了新朝建立东汉,看一下东汉王朝的建立过程,完全是光武帝刘秀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建立的朝代,虽然东汉也有“汉”之名,但那不过是想故意表示和西汉有衔接关系罢了,光武帝建立的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王朝,所以史学家因为其国都在长安东边的洛阳才将其称之为东汉。

  那么唐朝呢,虽然武则天登基并改了年号。但是,武则天归根结底还是李氏家族的人,她只是占了自己儿子的位置,并且最终继位的依然是他儿子。那么,李显呢,他是最后继位的武则天的位置,武则天在最后是将国号改了回来,依旧叫唐,也就是说,李显继承的依然是唐皇!

  但是单独分出来呢,你也不行,毕竟最后武则天恢复了唐朝,自己是唐高宗的皇后,也就是说,李显继承的时候,那是唐皇之位,如果他改了国号,那就是大不敬,对先祖的不敬,毕竟你继承的依然是李唐皇朝,所以,改了不行!

  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把睿宗改为皇嗣,赐姓武。于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改置社稷。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史称武周。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于洛阳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

  由于武则天死后将国家政权归还给大唐李氏一族,所以史学界把武周政权划入唐朝。若还要再分前后唐的话太麻烦,因为后面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李昪创建的南唐,远古时期也有唐朝历史上一些小割据政权也自称大唐。

  因为武则天从头到尾都是认为自己是李家的媳妇。武则天自己并不愿意让武氏一族当权,武家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是武则天一手给打压下来的,并最终重新扶起李家。武则天压根没有想自己立国,她其实更希望把丈夫的江山给稳固下来,然后还给李家人。

  王莽就是被西汉末的那帮迷信天命气数儒家推上去的 一不行立马换人 ,还撇清关系。

  武周根源就是干掉关拢贵族搞科举寒门上去 ,但是门阀世家势力还很强 而且女人当政对于儒家来说是不合法。翻盘是迟早,武则天快不行,那帮儒家大臣就和平过渡换人,老妈换儿子,血缘关系,不算朝代更替。

  王莽代汉属于“和平演变”,中央政府的官员基本上还是那波人,站在地方州郡的角度上来看,朝廷还是那个朝廷,效忠的实体没有改变,只是国号不同;而刘秀靠自己一城一郡地打下来,征战中锻炼出了自己的团队,建立了新的中央政府,这其中恐怕没有几个新莽时期的高级官员。

  武周的事情也同理,不管是称帝改国号,还是后面的政变,仅限于统治集团上层,行政系统得以完整保留,就不会被认为是两个朝代。

  还有个更直接的原因 武则天之前、之后的皇帝都是唐中宗李显。如果分前后唐,那李显岂不是同时成为了前唐亡国之君、后唐开国皇帝?

  如果用打麻将比喻的话,王莽属于“截胡”,之后码牌重来;武则天是“开杠”却没“杠上开花”,牌局仍在继续。

  王莽的身份是外戚,也就是外人,建“新”标志着汉朝的落幕。刘秀作为皇室远亲,充其量是个“祖上也阔过”的刘姓百姓,本没有任何机会当皇帝,结果王莽插一杠子就有了机会。他定国号为“汉”是为了抱汉朝大腿,因为认证为皇亲的“大V”才好吸粉,但本质上属于另起炉灶。也就是说,王莽前后加上王莽是三个不同的朝代,所以“两汉”也就有了东、西或前、后之别。

  武则天称帝前的身份是太后,再早是高宗皇后,更早是太宗才人,总之都是老李家的媳妇。媳妇说了算属于老李家内部出了状况,并没有外人搅和。况且武则天过完皇帝瘾又把龙椅交还了李家,继位的仍然是在她之前当过皇帝的儿子李显,等于转了一圈又回来了。换句话说,武则天建“周”更像一个插曲,并不影响唐朝的主旋律,所以没必要分前、后。

  王莽是异性代汉,汉朝国姓是刘,王莽建国立号为新。完全两个概念,再一点,西汉末帝将皇位禅让给王莽,从〃法理〃和道统上来说,西汉实际上已经灭亡。而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也是大汉宗室,帝室贵胄,但血脉已经非常久远。实际上已经彻底断开了,又经过数年战乱。无法从法统上确定东汉直接继承西汉。所以汉分前后。

  至于大唐,中国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主导,武则天再厉害也得服从儒家正统思想。也就是说武则天出嫁以后就得从夫,就得是老李家的媳妇。关键是大唐法统血脉都没有断绝,从李旦开始以后所有的大唐皇帝都是武则天的血脉,是一家人。最重要的是武则天自己宣布去帝号,按高宗皇后的身份入葬。这样无论从"法理"与血统上来说,大唐皇嗣根本没有断绝。因此就无需分前后了。

  说是当时有人作乱,武则天以李家家长的身份,行非常之事,保住了李家的江山,事后又把皇位还给李家儿子了。

  这种政权的分截,其实是看这个政权的本质有没有变化,不是因为他迁都而决定。

  在周朝的时候,定都镐京的时候叫西周,周平王迁都洛阳,从此天下诸侯并起,王室衰落,所以叫做东周,因为当时的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实权。而北宋、南宋的区分是因为,南宋是宋朝的一种延续,但是他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政权,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朝廷。

  再来看汉朝,王莽篡汉,王莽属于外戚。直接改国号为新,而且废除了汉代的旧有体制,开创了一个新的格局。但是天下的人不服,就出现了很多的反抗。最大的就是赤眉军刘秀。他也算是刘氏宗亲,秉承着汉族血脉,最后光复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而且描写东汉的史书,也被称为后汉书。

  而武则天则有些不同,武则天是通过政治斗争走上的皇位,虽然也是迁了国都,改了国号。但是她并没有改变整个唐朝的体制,加上武则天时期。也没有人再出来夺取政权,最后她还是把她的皇位归还了他的儿子李治。所以说她的统治其实更是一种,唐朝的延续。所以唐朝就没有分成前后唐。

  王莽篡汉之后,刘秀是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来打下的江山,他恢复了朝廷之后,肯定用的是新一批人。而武则天之前就是他的儿子李显是皇帝,朝局还是那批人。武则天将死之际,又将皇位归还给了李显。如果区分,李显岂不是前唐后主,后唐太祖了吗?武则天去世前,也是自费国号,而且要求将她合葬于唐高宗的皇陵。表明她是自己对自己做的政权的否定,还是回归了一个先皇太后的这样一个身份。

  个人认为,王莽篡朝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大臣趁着朝堂动荡不安的时候,横插一杠子,改朝换代。为什么王莽前后会有西汉东汉之分,其实也不难理解,第一,王莽是实打实的把西汉灭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皇帝也是姓王不姓刘了。当然就没了西汉,当然如果没有刘秀,估计汉也就止步于此了。所以灭了短短20余年的新朝之后,皇室后人自然要重整旗鼓,恢复皇室的荣誉,不过中间有了王莽这个搅屎棍,自然不能和之前的已经被灭的汉朝一样,所以就分出了,西汉和东汉用来区别一下。

  至于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前后不分什么前唐后唐,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武则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灭了唐。什么叫改朝换代,就是新的君主把旧的朝代的人基本杀绝,尤其是皇室中人,那是绝不轻易放过,毕竟要永绝后患。但是武则天没有这么做,第一,她是皇室中人,还是皇后太后的存在,不管她多有野心,多么凶残,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赶尽杀绝,只为了自己建立一个新王朝。

  况且无论唐朝的民风多开放,也不会允许一个女人这样做,那些世家大族绝对是会阻止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武则天真的想覆灭唐朝,但是杀光所有唐氏宗人对她也没什么好处,她的儿子还是姓李,江山总归不会交于武氏家族。再说,武则天本身是很厉害的女人,她弄权,善谋是她天生的政治天赋,我个人感觉她创立周朝只是为了满足她作为女政治家的最高野心,并不是为了推翻唐朝,所以武则天的周朝和王莽的新朝还是有实质性的不同。而武则天在最后还是把天下还给了李氏族人,这就和王莽明显不同好吗!武则天没有给唐的发展带去阻碍反而成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重要铺垫,自然不需要分前唐后唐之类的。

  因为王莽是篡汉自立,尽管名义上他是受了皇帝的禅让,是光明正大的继位,但实际上就是谋权算位的,而武则天是在李治活着的时候,就是双圣临朝控制朝政了,后来她虽然改了国号,但是名义上还是唐高宗李治的媳妇,还算半个李家人,所以更多可以解释是帮助李家控制江山的情况,尽管里面也少不了酷吏政治的铁血压迫。

  王莽篡汉后,大搞改革,伤到了一批贵族的利益,如果搞的民生风生水起还好,可是他搞的民不聊生的,结果士族和屁民都看不惯他,就就到处造反搞他了,而武则天那,虽然变了国号,而且杀了很多陇西李家人,但是唐法还是唐法,就像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仍用商鞅之法,所以秦统七国商鞅仍旧有攻,而武则天期间非但并没有大量改革,反而发布了一些利民条文,再加上风调雨顺,在历史上是属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一个繁华的时代。

  王莽当政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一群人扛着锄头造了反,就是传说中的绿林、红眉,所谓的江湖好汉,而造反的人中就有一个皇室的后人刘秀,而且王莽是死在了乱军之中,并没有什么禅让的举动,而且他被戴的是篡位的帽子,所以他也没有资格禅让的,而武则天,反正期间也有造反,还有骆宾王著名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但是被平定了,而且后来也是半强迫的让给了李家,而且让给的还是他自己的儿子,是纯正的皇族,而不像刘秀那样不知道多少代没落下来的农民贵族。

  而且好光武帝刘秀以刘氏之后拿下天下后,仍叫汉,说明在当时其实并没有两汉这样说法的,这都是后代命名的,可能是为了区分高祖和光武帝吧。

  王莽与武则天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男人,与刘汉的江山没有半点子关系,另一个是女人,是李唐家的媳妇半个李家人。

  在古代,合法的正统地位很重要。有名义的篡位夺权总是要好于无缘无故的登基即位,李唐的江山说起来还是从杨隋的手中夺取过来,只不过人家的名义就是隋朝皇帝禅让于李渊,而且李渊也是有保障,手中掌握着兵权,谁敢去质疑李唐的江山?另外,李渊在登基前不仅是做足了宣传,也真正让百姓受益了,所以江山坐得稳固无比。这也是王莽坐不稳江山的一个原因,因为刘汉依旧存在百姓心中。

  类似如此,武则天虽然说是建立武周,夺取李家的江山,但是她明面上还是唐高宗李治的妻子,大义上也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在高宗时期,她也是经常帮助处理政务,久而久之人们对于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见怪不怪了(麻木心理),而且最重要的兵权也掌握在她的手心中,还有在外也认为自己依旧是高宗的妻子(李唐的媳妇),一直祭拜着太宗和高宗。所以她能在改国号后坐得稳大唐的江山。后来,她也是被强迫将天下还给李氏皇族,大唐的国号再此树起。所以,历史上将她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作为大唐历史的一个过度期。

  王莽建立的新朝就是一个与汉室王朝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朝代。一个与刘汉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建立的国家,占据长安这个首都,所以历史上西汉政权宣告结束。后来,刘秀打败王莽并且灭亡新朝,考虑一切因素将京城迁移至位于西安东面的洛阳(所以有东汉、西汉之称)。两个不同的首都,还有王莽并非刘汉后人,所以人们将汉分为两个政权并不奇怪,东汉只是西汉的继承者。

  给历史分期,说到底主要是史家的工作。说西、东汉的划分,就不得不提一位大名鼎鼎的重量级人物:班固。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编纂《汉书》,也就把他生活的时期与西汉做了一次切割。班孟坚的大名和成就谁惹得起,后代史家还不乐得清闲,把东汉段整部《后汉书》了事,谁还去傻傻地把两汉合起来再来部《新汉书》,那不找骂吗。而两唐间就没班固 了,但也不能怪后唐史家没气魄,毕竟两唐血脉太亲密,容不得分割。

  那么简单的问题还说个什么!唐朝被武则天截取了15年,但是唐中宗是高宗的儿子,太宗的孙子,一脉下来的血亲。而西汉的血脉是刘邦往下传,但是到了东汉变成刘秀往下传,刘秀和刘邦的关系就很浅了,已经变的和平民无异。自然算两个朝代。

  这时候就有人疑问了,汉朝被王莽的新朝截断,变成了西汉和东汉,为什么唐朝被武则天的周朝截断,反而不分成前唐和后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弄清楚,为什么那些被截断的王朝会有不同的说法。

  这些朝代之以分成两段来叫,那是因为它们虽说国号相同,但其实已经不算是同一个朝廷了。比如北宋朝廷,被人一网打尽,所以赵构新建的宋就被后人称为了南宋。明朝时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朝廷覆灭,所以后来建的朝廷,虽然国号仍然是明,但后人还是称之为南明。

  汉朝也是如此,西汉末期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从法理上讲,这时候汉朝其实已经灭亡了。虽然之后刘玄刘秀都建立了新的国号为汉的朝廷,但是他们都是从头起家,与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基本类似。所以这两个新的汉朝,其实算是两个朝代,所以它们被后人称为玄汉和西汉,以便区分。

  而唐朝却大大的不同,武则天篡夺唐朝江山,虽然改国号为周(后世称为武周),但她的朝堂仍然是唐朝的朝堂,继任者仍旧是唐朝的皇子,等到她退位后,国号回复为唐,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都变回唐制,神都洛阳也变回了东都。所以武则天前后的两段唐朝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延续关系,所以在研究上并不需要分成前后两唐。

  综上所述,同国号的朝代被后人冠以前后,南北,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区分与研究,而唐朝的两段并不需要区分,也可以说区分了反而影响对唐朝的历史研究,所以就没必要被加上前后,于是统称为唐朝。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登位起至公元1127年止,首尾历时168年,共传了9位皇帝。因为这一时期定都在北方的东京(现在的河南开封),史称“北宋”。第二阶段从宋高宗于公元1127年南渡起至公元1279年正月元军攻占崖山止,首尾历时153年,也共传了9位皇帝。可谓赵匡胤天下赵光义坐 赵光义子孙天下匡胤子孙坐。因为这个时期定都南方的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从版图上来说,南宋和北宋相比,北宋版图更大,因为南宋是在北宋覆灭之后建立的。

  不仅西汉和东汉是按照都城将一个王朝两个不同的阶段按照地理位置来划分,之后的北宋和南宋也是一样,北宋的首都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南宋的首往南迁,到了临安(今杭州一带)。

  传统史观认为两汉和两宋都是同一个未曾中断的延续的王朝,而当时古人从来不认为二者是两个王朝。其实古人在更多的情况是不提前面定语的,直接说汉朝宋朝。这种史观把西汉东汉蜀汉看做一个没有中断的王朝,即始于刘邦,亡于刘禅。匈奴人刘渊自称汉朝继承者,也是把刘禅找来祭祀。对光武和高宗的定位也不是开国皇帝,而是中兴之主。因此“前汉”、“后汉”、“蜀汉”就是如此而定位的。而后来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成汉”之类,那就是不同的王朝了。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刘邦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后来王莽窜汉后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皇族刘秀定都洛阳,重建汉朝,恢复了刘姓天下,史称东汉。在东汉有一部史书就是《汉书》是记录西汉的史书,后来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为《后汉书》。自称是中山靖王(刘邦的子孙)之后刘备建立的政权,成为“汉”,作为汉政权的延续,因为在蜀地,后人为了区别称为“蜀汉”或“蜀”。

  姓刘的多了,有可能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但谁也找不到相关的任何证据。当然像刘渊嘻嘻网认为也不能说人家乱攀亲,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将宗室之女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子以母贵啊)。随着和亲次数增多,一部分匈奴人和汉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子孙渐渐承认了自己身上的汉人血统,和汉人越来越亲近。而刘渊是一个汉化极深的匈奴人。刘渊起兵时,用“汉”作为国名,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而刘备/刘禅则自认为是东汉的继承者,那么“汉”最后的一个“皇帝”就应该是刘禅,所以刘渊便尊崇刘禅,以刘禅(也就是“汉”)的继承者自居。刘渊深通历史,在他看来,自秦至晋,汉人政权虽有数个,但国祚长久的只有西汉和东汉,其余皆短命而亡,就连眼前的晋朝也是摇摇欲坠。刘渊认为“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定国号为汉,可使中原民心归附。刘渊称汉皇帝,据他说还合情合理,“兄亡弟绍,不亦可乎”(《晋书》),汉匈既然约为兄弟,哥哥亡了,弟弟继承,这有什么不可呢?

  至于后来又出现的汉的称呼不过就是一些割据政权在一定时期自称为汉,而后人记录历史时就加一些定语,向东南西北前后的。统治者不一定是刘氏子孙,不过是一些姓刘的为了称呼自己的政权。后汉:五代之一。刘知远(即后汉高祖刘知远)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历二帝,前后约三年。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曾称大越国。刘隐、刘岩(即刘龑)兄弟所建。都番禺,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60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及云南的一部分。北汉(951~979)五代时十国时期政权之一,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一称东汉,太原沙陀人刘崇(又名刘旻)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

  按照统计,刘姓在中国历史上所建立的政权最多,达9个。其中,并没有牵强附会地把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汉名刘亿,辽朝皇室汉姓刘)所建立的辽王朝纳入刘姓政权。此外,在十六国时期,胡夏政权的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以及赤眉汉的刘盆子也都未计入其中。还有前赵前身(刘渊)汉和南汉前身大越及后唐前身晋国,因本是同一个政权,只是国号有更改,故也没计入。可能一些历史知识比较丰富的朋友会问,还有一些短暂或割据的农民起义政权及其他政权没提到?这类情况,从相关史料中查询刘姓如下:刘姓分别有刘豫伪齐、后宋(刘福通立韩林儿为皇帝并且是实际政权建立者)、五代燕刘守光、大明国(刘丽川);由于建立政权有严格的标准和一系列的体制,比如定“国号”、建典章制度、设行政官员、建立军队体制及发行货币,所以一些有实力的军阀及条件不全的都未列入其中,比如“新朝”末年的刘永;十六国时期的刘芒荡、刘显;隋末的刘武周、刘黑闼;唐末宋初的刘仁恭等等。对于以上资料如有质疑,可以查阅二十五史或者看嘻嘻网的中国历史朝代对照表。

  至于魏,北魏,东魏,西魏四国嘛,魏国就不必详说,就是三国时曹丕建立的魏国;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珪于公元385年建立,初始国号为代,建国第二年后改名为魏。缘由(援引与百 度百科):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公元531年,高欢乘机攻占洛阳,控制了北魏朝政,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同年,高欢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东魏政权。

  公元535年,投奔宇文泰的孝武帝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由,即魏文昭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东魏与西魏区分就简单得多,字面意思就可知道一个王朝在东面,另一个在西面。虽说史学家给两个王朝国号前加上东与西两个前缀来区分,资质通鉴称西魏为魏,东魏称欢,那是因为隋唐统一,以西魏北周为正统。但是那时候两国的旗帜上都是只有一个魏字,都是魏国人,只是一个是东,一个是西而已。东西魏同处一个时期是一个特例,往后历史上也没什么这样的特例出现了。

  那么历史上的东魏和西魏是怎样称呼自己以及对方的?东魏和西魏都是“后人”的说法,站在东魏和西魏两家自己的立场上,题目的问题是当时他们互相怎么称呼对方, 当东魏和西魏并立时,他们是如何称呼对方的?

  由于东、西魏双方互不承认,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继承者,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魏国,没有什么东魏或西魏”。所以都称呼自己就称呼为“魏”,称呼对方就直呼掌权者名字(宇文泰或黑泰、黑獭及高欢或贺六浑)或“贼”“寇”之类的,决不承认“两个魏国”。至于东、西魏之说,则是唐代修史时所定的称呼了。

  《魏书孝静纪》:魏虽旧国,其命惟新(摘自迁都邺城之诏)。

  《魏故侍中司徒尚书左仆射封公墓志铭》:秦贼蚁集洛阳,黑泰游魂河渚(黑泰即宇文泰)。

  《周书孝闵帝纪》:(西魏恭帝)诏曰:予闻皇天之命不于常,惟归于德。故尧授舜,舜授禹,时其宜也。天厌我魏邦,垂变以告,惟尔罔弗知。予虽不明,敢弗龚天命、格有德哉!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庸布告遐迩焉。

  《周书文帝纪下》:太祖(宇文泰)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魏帝报曰:公膺期作宰,义高匡合,仗钺专征,举无遗算。朕所以垂拱九载,实资元辅之力。俾九服宁谧,诚赖翊赞之功。今大寇未殄,而以诸将失律,便欲自贬,深亏体国之诚。宜抑此谦光,恤予一人。

  当我提的问题翻译出来时,毛发笑了,但回答问题的是周恩来。“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他说,“有时在报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尼克松回忆录》中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0页。

  如同南韩和北朝鲜么?不!有点区别,两者毕竟国号不同,所以朝鲜称韩国为南朝鲜,韩国称朝鲜为北韩。而东西魏和海峡两岸国号主体一致(魏、中华),所以只能互以贼、匪相称了。

  至于没有南魏,也很简单,如果历史上真有一个魏国出现在南方,至少在三国时的曹魏或者北魏后所分裂的东魏与西魏的南部,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名词“南魏”了,可惜历史上没出现这个现象,所以也就没有南魏的出现。

  一、“东南西北”都是以都城的位置来区分的,就分成了东西两汉,宋朝、晋朝、周朝皆如是。例如:

  1、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东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后人于是根据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所以称为西周、东周。

  2、西汉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东汉在洛阳(今河南洛阳附近)。叫西汉、东汉,也叫前汉、后汉。

  3、西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西晋灭亡后晋室东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同理,分西东两晋。

  4、南北朝,是因为他们的统治区域,南朝基本是在黄河以南,后来也萎缩到淮河以南。北朝基本是在今中国北方。也可以这样理解,南朝都城,基本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北朝都城,平成(今大同附近),洛阳(今河南洛阳)等,都在建康北边,所以,分南北朝。

  5、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临时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北一南。称北宋、南宋。北宋与南宋并不是同处一个时期。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北宋与南宋这两个概念存在,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皇室都为赵氏,国号都为“宋”,两朝人们都是宋朝下的子民。南宋的临安这个国都只是临时的陪都,南宋并没有真正设立过另外的国都,在南宋人眼里真正的国都只有一个:沦陷在金国的汴京。但即便如此,那时的临安实际上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者国都,尽管临安由始至终都只是陪都。

  这些都是该王朝经过一重大事件导致几近倾覆,但是皇统皇权犹在或者可以复建,但是国都变迁过并且东西南北相距甚远,如西周东周国都为镐京和洛邑,就是长安和洛阳,西汉东汉也是长安和洛阳,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后来史书,更多的是口头上,为了更好的记录描写述说,就用东西南北来区分,让人一看一听,就知道发生在什么时候,历史背景如何。

  但是完全说是以国都的定位为分化不能当作标准,理由很简单:在中国历史上迁都的朝代很多,如明朝的朱棣夺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而后迁都北京,在历史上为什么就没将其分为什么“南明”和“北明”呢?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的直系后人,所以他夺权即便是篡位,之后的迁都就不能算是“国家再生”,但是终究是一系”,也就没有了那些分化和定位。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缢,视作明朝灭亡。而,史称“南明”,作为跟之前明朝的割舍。

  当然也有个观点:河南淮北称作“中原”,占领“中原”的政权叫“中原王朝”(正朔),“中原王朝”统治的所有区域称作“中国”,历朝史书评定中国正统,不看文化,不看血统,只看地理位置。

  这个观点完全不堪一击,按照此神理论,辽宋金各为正统怎么算?南北朝的南朝怎么算?原来东晋、宋齐梁陈、南宋都是蛮夷,五胡十六国那些反倒是正统了?

  也有说世系改变了是一个原因,然而这不是主要原因,比如赵匡胤改为了赵光义世系,并非割舍了宋。当然如果崇祯没有自杀,而是南逃,那就是正统的明朝,或者让太子等在南方设立政权,那么毫无疑问属于明政权的延续。

  而崇祯皇帝自缢后,天下有满清,有李自成,有张献忠割据。南明在历史上没有东晋、南宋那样的地位。还有以下原因:

  1、南明历时时间短,满打满算也就三十九年,而南宋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延续了150余年;当然从时间长短来定似乎也站不住脚。南明应该算作明朝的延续,都是明太祖的子孙,为啥不算?南明39年时间不短。隋朝总共才38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加一块才50年,耶律大石西辽政权才80年,民国大陆才38年。

  2、历经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南明只是这些小政权的统称而已,疆域、国都、领袖不固定,连存在的年份都有争议,基本上都在东跑西跑;

  3: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一盘散沙。归根结底是没有在南方建立稳定的政权,如果能够建立个稳定的,,对江南有效管辖的政权的话,应该会被承认。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如果马士英不搞党派排斥他人,如果阮大铖不对东林党清洗,如果左良玉能够目光长远不纠结个人利益,如果弘光帝有那么一丁点胆略才识,南明也不至于亡的这么快。朱由崧的牌比赵构好 为何南明撑十几年就挂了?

  大明帝国北方领土沦陷后,南方的士大夫拥立福王即位,是为南明弘光朝。虽然弘光朝建立,但是,整个士大夫阶层,依然不思进取,依然争权夺利。唯一一个有志收复失地的史可法,被排挤出去督师扬州。当满清进攻南明,江北四镇不战而降,史可法战死殉国。当满清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弘光朝士大夫们连同弘光帝,耻辱的不战而降。南明弘光朝覆灭。而李自成自从退出北京后,因为大明帝国士大夫与满清合流,联手夹击,李自成最终战死。但是,大顺军余部依然没有放弃抵抗,坚持抗击满清。可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居然是一群流民为大明血战到底。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依据,那就是:“汉”和“宋”都是当时代表着中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皇朝,它们主导着自己彼此时代的所有一切,比如思想、文化、军事、 农业 、科技等 方方面面。而并非如刘备建的“汉”虽然还是用“汉”为 国号,可主导权却不在汉,而是曹魏。能否主导当时主流走向的朝代也是作为区分标准之一,这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正统观念的体现。

  另外一个朝代的命名在国号前往往加上主体位置,如蜀汉,刘备在四川建立的汉政权。

  二、“前”、“后”是以建立的时间先后来划分: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后凉等。

  在朝代里标注“前”、“后”在十六国里(“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里非常普遍。不过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十六国里有个叫“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而“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秦国、秦朝、前秦、后秦、西秦是什么关系?

  只不过历史学家为了和前汉后汉区别,加上刘备政权在蜀地,所以叫蜀汉,简称蜀。其实刘邦建立的政权也叫汉,而不是西汉或前汉,刘秀建立的国家政权也叫汉,而不是后汉或东汉,后人为了和刘邦的汉区别才叫后汉或东汉。再后来匈奴人刘渊建立的也是汉,史称前赵、汉赵。因为他自称是刘禅的后人。还有人傍刘阿斗?这个世界是怎么啦?这没什么,事实上“扶不起的刘阿斗”,实际上并非真傻,装傻只为保己命救国而已。

  这些君主,当然也包括阿斗,在生前只知道自己就是大汉天子,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蜀国皇帝,当然阿斗的国旗上印的当然是个“汉”而不是电视剧上的“蜀”。

  所以说从专业角度上说,选手答“汉”是没有问题的,但出题人目的却是“蜀国”。

  嘻嘻网一站式提供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热门电子优惠券免费下载打印。电子优惠券均来自商家,保证真实有效,并在第一时间发布。

历史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历史:

  • 下一个历史: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历史 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样的称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02-28)
    普通历史 超详细!2023中考事件时间轴 (02-28)
    普通历史 《我们的历史朝代顺序表》_1 (02-28)
    普通历史 历史地图变迁史:从夏朝到清朝(4) (02-28)
    普通历史 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朝代+代表事件、人物年年… (02-28)
    普通历史 中国的历史朝代表全部在这里 (02-28)
    普通历史 初中历史学习必备: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顺口溜 (02-28)
    普通历史 干货下载 清晰版历史时间轴中外历史大事件一目… (02-28)
    普通历史 超全高中历史时间轴记忆图这样复习好… (02-28)
    普通历史 高考倒计时15天|最全中外历史大事件时间轴清… (02-28)
    普通历史 高中历史时间轴来了(电子高清版)最新最完整… (02-28)
    普通历史 超全高中历史时间轴记忆图 (02-28)
    普通历史 5分钟看完大明王朝史太有才了 (02-27)
    普通历史 完整片单_动画 (02-27)
    普通历史 它是杭州90后的童年回忆也是浙江动画史的“第… (02-27)
    普通历史 漫画二战史:一个历史在场者眼中的二战 (02-27)
    普通历史 《魅力印度尼西亚》电视剧在线免费全集观看完… (02-27)
    普通历史 事业单位历史常识大全很全面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02-27)
    普通历史 一条历史时间轴就把初中历史知识记得一清二楚… (02-27)
    普通历史 识记中国历史近代史大事年表 (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