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和叙事体系融通中外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31 22:39:56 | 【字体:小 大】 |
元元小说网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植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球环境治理目标契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持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云南象群迁徙到熊猫“丫丫”回国,中国超越国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经典案例,有效消弭跨文化传播中的外媒偏见,充分彰显中国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的责任与担当。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生态环保进程。因此,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加快构建全球视野下的生态话语和叙事体系已成为中国影响、塑造全球绿色治理方案的必然要求。
打造鲜明有力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生态文明标识性概念打造、重大理论命题创造,是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与国际对接的第一步。中国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丰富生动的生态话语,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又体现出中国秉持公平正义、共生共荣的新型世界观,为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指南。为此,应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实践为“源头”,以小而美的故事为“载体”,打造更多彰显科学性、历史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国际性的生态文明建设“世界话语”,为生态文明全球叙事能力建设提供关键着力点。
坚持批判性话语与建构性话语相融通。如何使经济增长和环境退化脱钩是全球共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海外学者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以强烈的革命性,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一种崭新的、颠覆性的、转化性的文明模式。还有一些海外学者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生态文明应当以缓慢的经济增长来化解生态问题。实践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降碳、低碳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被频频提及,要求必须“坚持先立后破”。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立”与“破”相统一的过程,对内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发展理念,对外要“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破”西方所谓威权主义环境治理和生态殖民主义,从中西方利益的交汇点、世界各国的关切点和话语共识点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契合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遥相呼应,突出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辩证认识。
以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创新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翻译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核心理念对外阐释、译介、传播全链条工作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习提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重要论断,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创新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对外译介的策略与方法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翻译界应加强对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理论、道路制度、政策主张的译介阐释,以融通中外的翻译为导向创造性地转化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既要做到译文准确规范、用词得当,完整传递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思想内涵,又考虑到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述,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努力跨越文化差异,打造更多“中国关键词”式的国际传播公共产品,并及时组织研究和发布重要生态文明时政术语、重要专业词汇的规范译法,实现中西在语言、文化与思想三个层面的互通与互鉴。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