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乖社区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印度河文明”,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印度河文明遗址,但是那时候的印度河到底叫什么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了,毕竟印度河文明被取代了。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游牧于中亚的雅利安人南下,翻过开伯尔山口侵入了南亚次大陆,雅利安人就将他们遇到的这条大河称为“信度河”(Sindhu)。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也对亚洲西部和南部有了一些了解,并得知西南夷到西域之间有一个大国叫做“身毒”,实际上“身毒”就是“Sindhu”的音译。到了南北朝,又将印度翻译为“天竺”,《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
印度的西部是波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侵入了印度河流域,并在此设置了“印度省”和“犍陀罗省”,其中印度省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的省,可见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由于波斯人常常将字母S的发音读成了“h”音,于是就将“Sindhu”读为“Hindu”。这是“印度”词源变化的重要一步。
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开始东征,经过十年的战争,亚历山大消灭了波斯帝国,占领了小亚、两河、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埃及等地区,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还有大量的学者跟随,他们到东方开阔了视野,了解西亚北非先进的文明成就,同时也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东方,因此亚历山大之后的时代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只要中学英语的都应该有点印象,就是读单词的时候,往往单词第一个字母为h的时候,其发音会弱化,甚至直接不读了。古希腊的发音也是如此,古希腊人在读“Hindu”一词的时候,就将首字母H的发音弱化,甚至直接省略。因此,古希腊人将印度称为Indu或者为Indus。
原本的印度仅仅指印度河流域一带,但是古希腊人初来乍到,对南亚的了解不多,于是误以为印度是整个南亚地区的名称。古希腊人接触到了印度文明,开始留下一些关于印度的史料,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当时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其地图最东的地方就是印度河斯里兰卡。而历史学家麦伽斯色尼斯则写下了西方第一本印度的专著——《印度志》。
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征服给印度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加速了印度文明的成长。此后,印度建立了统一的孔雀王朝,该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阿育王去世后,印度又长期陷入分裂。
到7世纪初期,阿拉伯帝国崛起了。阿拉伯人也是通过波斯人了解印度的,他们将印度称为Hindustan,音译为“印度斯坦”,意思就是“印度国”。而汉语中的“印度”一词也是7世纪出现得,唐代的玄奘到这里取经的时候,就将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他写道“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由于阿拉伯人扩张的影响,整个西亚、北非和中亚的民族都基本皈依了伊斯兰教,这对印度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此后,从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大多数都是穆斯林了。到了12世纪,德里已经被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占据。
1206年,阿富汗古尔王朝驻扎在德里总督宣布独立,他定都德里,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在印度存在了300多年,先后出现5个王朝。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标志着印度历史进入了伊斯兰化时代。
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尔带领军队侵入了印度,取代德里苏丹国建立了一个新王朝,该王朝的正式国名叫做“印度斯坦帝国”。该帝国长期稳定,在版图上基本统一了南亚大陆,在经济上和清朝一起将传统农耕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口达到了1.5亿。
到了18世纪,帝国衰落,西方殖民地不断侵入。这些西方殖民者将“印度斯坦帝国”称呼为“莫卧儿帝国”。当时,莫卧儿就是“蒙古”的意思,广义的莫卧儿包括所有的蒙古国家,而狭义的莫卧儿指东察合台汗国游牧的突厥化蒙古人,因为他们曾经自称“莫卧儿人”,而巴布尔母亲出身东察合台汗国皇室。可以说,“莫卧儿帝国”是欧洲人对“印度斯坦帝国”的误称。
也就是说,至少在莫卧儿帝国时代,“印度”一词已经被赋予了国家的概念,已经从地理名词演变为了国名。同时期,清王朝也将“中国”一词从地理概念上升为了国家概念。在此之前,“中国”一词主要代指长城之南的地区,而清朝则将“中国”一词的范围扩大了整个版图之内。
“印度”一词虽然上升为了国名,但是印度却失去了印度文明起源的地方——印度河流域。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入,导致印度的宗教矛盾尖锐,国内形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两大派别,而印度河流域成为了穆斯林的大本营。在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就分裂为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