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的家教txt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山河锦绣,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中华文明能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是什么?这个文明古国强大的韧性与生命力从何时起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又是怎样形成的?10月20日起,上海出品的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重磅首播,将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
作为一部解读“考古写史”的纪录片,《何以中国》不仅邀请到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总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岭担任学术总制片人,还集结了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最强专家团队。纪录片人以考古人为师,就是为了通过全国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向观众描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蜿蜒绮丽的脉络。
当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这样一部基于“考古写史”的纪录片有望助力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该纪录片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每周五20:30在东方卫视首播、百视TV全网独播。
自《何以中国》项目披露,创作团队便面对一个大众层面的疑问:与其他文物或历史类纪录片相比,它的独特价值何在?
制作团队的拍摄足迹中蕴藏部分答案:《何以中国》在2021年春天启动拍摄,总导演干超带领团队跋涉近500天,走过全国230余个拍摄点位。其中包括西坡、二里头、陶寺、良渚、石峁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关注的遗址,也有甘肃四角坪遗址、河南宋国故城城墙考古发掘项目、浙江井头山遗址二期、山西西吴壁遗址等尚未公开成果的最新发现。“我们记录中国考古的珍贵时刻、重要发现,但《何以中国》并非一部‘考古进行时’的纪录片,而是以考古学为立足系统性地溯源中华文明。”干超说。
放眼国内现有的考古相关纪录片,多为点对点叙事,即从一处考古发现来挖掘这批器物背后的人与史,是历史的断代讲述。而历史类纪录片则多以历史文献为依托,考古在其中只起到证经补史的次要作用。事实上,考古不仅是对物质形态文化遗存的挖掘,更是对其所承载的制度、思想、文明等非物质形态文化创造的阐释。《何以中国》用八集、每集50多分钟体量凝练的是——在考古中观史,以考古资料展现出超越“上下五千年”、更为波澜壮阔的文明形成历程,厘清五千多年乃至万年时空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流转脉络。
在创作手法上,《何以中国》全片创造性地采用倒叙手法,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帝国讲起,随后从上万年前随时间顺流而下,探寻中国这个文明国家的根基、发源与早期形成和发展,以此尝试回答“何以中国”这一历史追问。《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这八集在时间上跨越万余年;在空间跨度上,中国“千里江山”不同区域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终抵达“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都将在片中一一呈现。
以第一集《秦汉》为例,从百年的中国现代考古成果出发,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秦汉时代的编年框架。片中按时间顺序勾勒出秦统一六国到汉朝建立的王朝变迁。历史的演进中,秦建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标准,修建长城和直道来御敌,但也因滥用民力财力最终二世而亡;汉代注重文治化育民意的同时,还成功收复岭南、抗击匈奴,实现了大一统。统一而不断强大的中国,正是从秦汉时代启程,通过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建构起多元一体的文明,持续发展至今;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这一概念作为国家名称始现并沿用至今——《何以中国》以此为序章抛出问题:独特的中华文明如何形成,秦汉之前是否有更早的中国雏形,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是否可靠……引导观众在后续几集中追随考古学家的脚步,踏上万年的时光旅程。
《何以中国》融纪实与影片再现为艺术整体,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干超秉承点创作理念是“透物见人”——就是从故纸堆、遗迹丛、考古现场推演出历史的细节,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及其演进的历程。换言之,要让文物“说话”,让一处处考古遗址“活起来”,透过它们,来理解“何以中国”。因此,《何以中国》要展示的,不只是文物本身,更是文物所传递出的早期国家文明形态的形成、历史长河涌动的方向,关乎“何以中国”的根脉所系。
具体来说,片中以大量的全国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比如纪录片里出现的良渚玉器、殷墟亚长墓青铜器等,区别于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展陈,《何以中国》在拍摄中将文物按其所处时代的礼制、场景重新摆放,还原它们在历史深处曾经的位置与功能;又继而在演绎时由专业演员与摄制组复刻的道具“合作”,按考古考证,再现古代的社会风貌。
立足考古进行推演,“透物见人”的《何以中国》里不仅可见宏大的历史进程,还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见到一个个小人物。他们是在秦楚战场互相扶持的兄弟士兵,是碌碌一生的敦煌驿站小吏,也是离家多年为国斡旋、盼落叶归根的和亲公主……这些不同身份、经历的人跨越数千年时光走来,他们心底的家国情,何尝不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基因,与今天的观众同频共振。
让具体的“人”来串联浩荡历史,灵感源自考古人的深沉感触。《何以中国》的撰稿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说,作为一位长期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人,他曾被许多人问及,研究中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是不是重大发现带来的惊喜。他答道:“惊喜肯定有,更多的是感动。让我感动的有巍峨的石峁石城、精美的良渚玉器,但有时候,让我感动的是一对夫妻的墓葬,或者是一个陶片上留下的一枚指纹。”现在,《何以中国》希望把如是感动传达给观众。因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波澜壮阔,有金戈铁马,也有那样的温柔婉约、脉脉真情。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