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牡丹江师范学院:厚植思政最有力的红色教育素材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4/8 12:13:55 | 【字体:小 大】 |
斗破苍穹下载txt“通过编创参演一部‘大戏’,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红色教育相结合,把东北抗联精神‘刻’入到了师生的骨子里。”日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应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说。2016年8月15日,该校迎来两大喜事:一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在牡丹江师范学院设立的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挂牌;二是由200余名师生编创的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首演,当时55岁的张应力饰演男主角“抗联老战士”,首演引起了很大反响。
“革命遗址遗迹本身就是活的教科书,学院依托牡丹江地区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落到实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师生成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坚定传播者、践行者,真正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格局。”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志浩说。2019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获批全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学校与穆棱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东宁日军侵华要塞等21家抗联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我们以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坚信党的领导,爱党爱国,不忘战争,感恩先烈们的奉献、珍惜和平。”中国抗联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洪光说。
中心研究制定东北抗联教学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大纲,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备课、授课。“结合地域特点,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做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思想政治工作。”东北抗联精神主讲教师王雅馨说。通过开通东北抗联精神微信订阅号、学习专栏、网络慕课等方式,不断丰富线上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网络课程《东北抗联精神》在智慧树平台累计选课2.21万次、覆盖学校74所、互动11.57万次。
“红色文化就是思政课的‘活教材’。”张应力说,2016年音乐与舞蹈学院200余名师生共同编创完成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投入全部感情去排练,排练场的地毯都被演员的汗水湿透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目前,《永不磨灭的信念》已在国内巡演40多场,多次代表黑龙江走进文博会、走进上海虹口,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品牌。“大一时看了演出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那时他就下定决心学习、研究抗联精神,经过考核进入剧组成为一名正式演员,两年多时间出演了20多场次。”2018级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刘天仰告诉记者。他说,每一次演出都感觉特别震撼,对抗联精神的理解也会更深刻,经常会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讲给身边的同学,传承抗联精神已自觉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牡丹江师范学院常态化开展东北抗联故事巡回宣讲;建立了以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主要研究课题的辅导员工作室;开展了“讲一个抗联故事、读一本抗联书、熟悉一位抗联英雄、唱一首抗联歌曲、走一段抗联路”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参观纪念馆、抗联烈士陵园和战斗旧址,吃抗联饭、唱抗联歌、走抗联路等活动,让学生们身体力行地沿着当年东北抗联战士战斗的足迹,体验抗战时期艰苦的条件,从而受到思想上的洗礼,接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研究生金云鹏说。作为学生干部,他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经历更是丰富多彩。“看演出、走抗联路,每一次组织活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当代青年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感愈发强烈,精神动力更足。”身着抗联服装的金云鹏多了几分飒爽。
“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已经入脑入心入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曲孟园疫说。情期间,校团委组建绥芬河战疫志愿者临时团支部,他成为团支部书记,带领13名大学生坚持在抗疫一线,一个多月时间先后参与防疫值班、社区志愿者、义务宣传员及现场消毒等防疫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曲孟园被推荐到绥芬河市政府车队,自驾私家车无偿为防疫一线提供后勤保障,每日行程100公里,送餐1200余份、防疫物资500余件,每天工作近16小时。“那时虽然很累,但从没想过退缩。东北抗联精神已成为一种内生动力,今后不论在哪里都会践行其内涵,身体力行将牡丹江的红色基因和革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曲孟园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曹曦)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