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太子妃本书基于人类学者许晶2011年至2012年,在H市一家私立幼儿园对120名2至6岁儿童的实地研究,作者运用人类学民族志观察和心理学实验,从道德领域的三个维度研究了儿童的道德习得过程,展现了儿童与育儿者、儿童世界文化和成人世界文化之间的张力,描绘了中国社会化的信念和方法如何对道德世界建设形成影响。该书不仅实现了研究方法和学科的融合与跨越,也对既有的儿童道德教育研究做出了重要补充。
现在连呼吸的空气都充满了wifi信号,不少父母都焦虑于孩子使用电子屏幕这个问题。本书作者卡梅内兹是一个美国80后职场妈妈,也是一个工作10年的记者。她发挥作为调查记者的职业优势,审视目前大多数针对儿童与屏幕的学术研究,同时采访了500个不同社会阶层、城市的普通家长,探讨他们如何平衡数字媒体与现实生活,进而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屏幕使用策略。
生活中有许多说大不大却要“逼疯”爸爸妈妈的育儿琐事,别心烦,只要转变沟通技巧就能迎刃而解。本书选取了29个日常生活中令爸爸妈妈头疼不已的育儿时刻,包括:孩子说“再也不要去学校了”的时候,孩子磨磨蹭蹭不做作业的时候,孩子总是和父母顶嘴的时候……时间跨度从幼儿延续到初中以后,作者田中茂树既让读者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难题,也给出了巧妙、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这个时代更需要通才?本书横跨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用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病,最终对通才在AI崛起时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给予肯定。作者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思考和坚持自我发现的能力,才是这个时代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村上春树用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无穷地累积,才让我这个人长成如今的模样。”在这本自己的全新作品中,村上春树冷静书写父亲的整个人生,并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进而探讨自我存在意义的认同等根源问题。可以说,这是村上用大半生时间写下的人生之书。
作者在本书中选择了历史上著名的10位思想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阿伦特等,他们提出的教育问题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不过其中均有很大一部分讨论针对“教育的意义何在”这个基本问题:教育如何取决于我们有关个体、社会、国家乃至普遍人类的目标?教育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同时训练人们的头脑和心灵?……在这些问题背后,我们发现,它们分别涉及童年的本质、儿童与成年人的关系以及权威的意义等问题。
本书为教育学中的经典作品,此版为全新译本。作者伯特兰·罗素作为英国新教育运动的代表,强烈反对“教师中心论”,认为教育,是为了儿童而教育。而所谓美好的人生,则是为爱所激励、为知识所引导的人生。罗素强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理想的人格,智力教育则是让孩子形成独立判断与思想的关键。此外,书中还涉及对儿童早期习惯、好奇心、金钱、游戏与玩伴、爱与同情等关键人生议题的探讨。
本书是资深媒体人朱学东十几年来对女儿朱佩玮成长的记录,也烙印了多年来这对父女交流的点滴,因此也算是一本父女合著之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与女儿谈读书,谈学习,谈做人做事……一篇篇有趣的、真实诚恳的文字,满是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期待。除了父亲的“致女儿书”外,我们也读出了这对父女间许多相处的趣事,既有欢愉,也有冲突,当然,还有父亲与女儿两个人共同的成长。
对爱的渴求是生命的本能,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似乎都有两个“生命盒子”,一个装着“我不值得被爱”,另一个装着“我值得被爱”。本书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剖析了我们在家庭和人际中无意识的讨爱行为及其原因,并给出了疗愈的绝佳方案。作者认为,摆脱这一恶性循环的方式,就是回顾往事,打开我们的生命盒子,把家人之间的爱找出来,让家庭里凝滞的爱再次流动起来。
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成了“虎爸虎妈”,作为“直升机式”教育方法的信徒,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本书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两位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本书的观点是: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孩子成为“脆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