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隆胸前照片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正文
来源:《文汇报》 作者:发布时间:2006/12/1点击次数:1130 字体【】
●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描写都市生活的时尚化文学作品真的“严重影响了当代文学的质量”吗?我以为结论恰恰相反。城市文学包括表现白领生活、时尚生活和现代意识的文学作品大批涌现,大大拓展了我国文学的想象、发展和辐射空间。从整体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当代文学质量的提升而非下降。
●时尚文学绝不可以被弱化和妖魔化。敏锐地捕捉社会时尚,做出生动鲜活的时尚姿态,通过时尚化的美学表述来观照中国的脉动与发展,这类深受青年一代欢迎的时尚文学理应被视为我国社会发展、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文化收获。
当今中国,时尚已然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生活的花边,成为社会表层闪闪发光、绚丽多彩、变动不居的装饰,甚至作为“注意力经济”已发展成为生产力重要而强劲的驱动力。我们注意到,现今政界对时尚的态度相当宽容,经济界对时尚大为欢迎并且常常躲在背后操盘造势、兴风作浪,社会大众已经见怪不怪,而青年一代对时尚的追逐则一浪高过一浪。
奇怪的是,时尚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现象,文化界本身的态度却最为矛盾和暧昧,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一边是浩浩荡荡的大多数(主体为各类媒体和艺术界)在制作、追随、张扬时尚的过程中所显示的敏锐、繁华与喧嚣,一边是少数“精英”(主体为理论界和文学界)对时尚痛心疾首的谴责(在我看来,谴责“时尚”恰恰成为文化精英层流行的一种时尚,似乎谁不谴责“时尚”谁就不是精英)。譬如,理论界常有批评“时尚化”的宏论,文学界也曾喊出过“要文学不要时尚”的口号,有文章甚至武断地说,时尚化文学作品“严重影响了当代文学的质量”,“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必然会使我们的文学在不断与时俱进的生活面前,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时尚造成的“恶果”会如此之大吗?看来,怎样看待时尚及其社会效应,确需讨论清楚。
时尚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展示及其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它常常表现为一个时代或时期流行于青年亚文化群落的符号和装饰,企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时尚虽然是生活方式的浅表饰物,其实却内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它常常是社会心理趋向的风向标,是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标识,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生活流向具有某种隐含的指向。在信息发达的当代,时尚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年族群和注意力经济不断追逐的对象,不时还可以听到媒体声势浩大、此伏彼起的伴唱。时尚衍生和不断更新的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是急剧的社会变革。譬如解放初期列宁服的风行和“文革”中黄军装的时兴;现代生活的高速变化与高度紧张感造成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普遍怀恋与回归。二是新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譬如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青年拎着大录音机满街乱晃;卡拉OK的强势风行;现今手机样式的花样翻新;新材料的不断应用推动着时装的争奇斗艳。三是人的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及个性化欲望。譬如影视明星的服饰和举止所引起的追星族普泛化模仿;对发达国家、地区和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的普遍羡慕与追逐;近年来东亚青年染黄发的风潮等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时尚作为一个中性概念,评价其内涵与性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时尚的发生与更新常常隐含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走向,表现为对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模式的求新、求变、求异。展示个性、跟上新潮是时尚产生的根本动力。时尚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总是社会前卫部分伸在前面探路的触角。尽管有时候时尚是与文明大势相悖而动的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饰物,或因另一种流行的替代而很快烟消云散,但从人类历史的长跨度看,时尚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在展示社会发展的现代性方面,在反映新的社会精神气质方面,在传递社会主导思想或新兴意识的价值取向方面,在催生新事物、新气象方面,在激励和诱导社会创新指向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与时俱进、趋新求异的现代性重构,是时尚不断衍生和更新的内在发散机制。譬如现今青少年风行把黑发染黄,孰美孰丑,对此我们可以各执己见,但其隐喻的内在意义是何等复杂啊,有求新追新的个性化欲望的张扬,有审美意识的多样化发展与嬗变,有西方强势文化对金发美的刻意打造和渲染,有相对落后国家公众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追慕与模仿。再如湖南卫视搞的“超女”大赛,一时间红透天下,国人为之空巷,“超女”立时成为时尚现象。不过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对之冷嘲热讽,动辄猛批“一夜成名”的“超女现象”,甚至吁请权力部门予以封杀。我奇怪,那些专家与大众的情趣怎么那样格格不入?专家们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心理障碍:我奋斗几十年尚未成名,你几个小女孩靠唱几首歌一夜红透天下,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会把青年引到什么地方去!我以为,对“超女大赛”尽管可能产生某些误解误读,但其积极意义绝不可低估:收视率的大幅跃升及其链接性商业开发(据说短信收入就有几千万元);大众文化生活增添了新视野和新选项;为那些富有才华的青年打开脱颖而出的成功之门;“超女”们的奋斗历程也同样刻苦而艰辛……最重要的是,这项大赛在一个开放的、宽容的、活跃的、多样的社会中才可能举办。
时尚从更新流行到普泛化,再到被大众化消解,这个过程愈短,表明这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愈快。打开报纸、杂志、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时尚已经把人们的生活打扮得多么绚丽多彩啊!
时尚最典型最集中的出演就是流行的时装。如果某些专家对变动不居、令人目眩的时尚总是看不惯的话,那么请回忆一下“文革”期间全国最为风行、最为统一的“黄军装”和“红袖章”,难道你们忘了那时的恐怖?!
从古到今,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了并无数次证明,即便改革和革新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保守主义思潮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今天我们在政经文各界依然不断听到“今不如昔”之类的种种论调,让我们嗅到一种新保守主义的发霉味道。
历史在前进的时候总是不断更换时尚的外衣。文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映照,它必然并理应及时地和动态地展示社会从宏观到微观的种种发展变化,其中包括反映人们求新、求变、求异的现代性精神诉求和时尚化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天然时尚的。诚然,文学有它永恒不变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深情关注,对灵魂和心灵的照耀与抚慰。同时,文学又必须是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必须以自己时代能够和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建构,表述它的美学理想和思想意义。否则,它就无法吸纳新生活的滋养,无法亲近公众,进而也就无法承载和传递它永恒的精神火炬。
凭借理性的想象和推断,我们甚至可以说,楚辞相对于诗经,汉赋相对于楚辞,唐诗宋词相对于汉赋,元曲相对于唐诗宋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的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最初出现的时候都表现为一种富于前卫意蕴和先锋风骨的时尚。而且这种时尚有的充盈和洋溢着敢于开一代新风的创新精神,有的因为附丽于狂飚突进的社会变革大潮而带有鲜明的革命意义,而后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欢迎,才发展成为文学的新运动、新风貌,从而成为时代性、群体性的文学姿态。
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描写都市生活的时尚化文学作品真的“严重影响了当代文学的质量”吗?我以为结论恰恰相反。城市文学包括表现白领生活、时尚生活和现代意识的文学作品大批涌现,是新时期文学的最新成果,它们大大拓展了我国文学的想象、发展和辐射空间,在品类、形式、内容、话语、题材等诸多方面大大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极大地增强了当代文学直面时代、直面生活、直面现实,特别是直面现时的当下气息。从整体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当代文学质量的提升而非下降。尤其要指出的是,相对于绵延古久的表现乡村生活和农民生活的传统农耕文学,城市文学的蔚然勃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文学观照。文学的时尚化表达,与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谐调相一致,绝不能笼而统之地轻易否定。
时尚的出现总有它的合理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生发于这个时期和这个时代的文学必然(尽管仍显不足)会对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做出敏锐和激情的反应,小康生活的理念、特征、时尚必然闪耀在文学的新视野之中。我一直不能理解,时尚文学何以遭到文化精英们不断的口诛笔伐?在北京的一次文学研讨会上,我曾说过,中国至少缺少两三代工业化时代的作家,因此作为工业化社会标识之一的时尚,才遭遇传统阅读经验如此顽强的抵抗。在我看来,某些评论家实行的完全是“双重标准”,乡村作品中的人物无论在高粱地里怎样地疯狂,那都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席梦思上来那么两下子,就是所谓“下半身写作”。谓予不信,请翻翻被某些评论家推崇的某些乡村叙事“名作”,那些勇敢的性描写也足够让我们脸红。
以城市生活、白领生活为中心话题的时尚文学确有极少部分存在着浅薄、浮华、颓废等问题,但时尚不等同于媚俗,适应不等同于迎合。以鲜活的时尚化姿态进入市场并不意味着一定丢失操守和灵魂。从总体上说,在中国社会生活重心已经转向城市的当今,潮涌而来的时尚文学在贴近当下、贴近青年方面所显示的鲜活姿态及其亲和力影响力应当给予鼓励和赞赏,而且引领人们和青年走向真善美、创造新生活的这类作品并不少见。
时尚文学绝不可以被矮化、弱化和妖魔化。敏锐地捕捉社会时尚,做出生动鲜活的时尚姿态,通过时尚化的美学表述来观照中国的脉动与发展,这类深受青年一代欢迎的时尚文学理应被视为我国社会发展、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文化收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新文化果实。时尚文学显示出对大众、青年一代,特别是日渐扩大的白领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密度关注,拓展了文学的多样格局和发展空间,表达了对文化市场的激情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与全社会同步前进的文化共享。我们尤其要充分看到,当下领衔主演各种时尚的“小资”白领,无疑是会在小康社会和知识经济里逐步发展壮大的阶层,小康时尚的普泛化并被大众化消解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全社会“小康化”的过程。因此,社会的和文学的这一历史进程是不可否定、不可避免、不可阻挡的,并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