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网回报qdcaijing人类对于大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想象力,这大概是因为大海是一切生命的摇篮。
其实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有位奇人也编写了一本关于我国沿海鱼类的书籍,名字叫《海错图》。
“海错”的“错”并不是“错误”的意思,而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呼。
“无穷小亮”在这部古籍的基础上,于2016年打造出了这套科普作品《海错图笔记》,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们的追捧!
“无穷小亮”本名叫张辰亮,运营《博物》杂志官微多年,广受网友喜爱,也被称为“博物君”。
他运营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后,因其视频既硬核又幽默,再加上他本人的形象极像“藏狐”而破圈。至今,全网粉丝超3500万。
别看他是做自媒体成名,但在写作这件事上,也是颇有功力。毕竟人家的正职,是《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
这次阅读第一带着完整版的《海错图笔记》来了,还是带着限量定制套装+小亮手绘周边一起来的!
那时候少有画家系统地画海洋生物,所以他决定自己来做这件事。17世纪末《海错图》终于完成,其中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
1726年,太监苏培盛把它带入了宫中。清朝的皇帝是北方满族人,没有太多机会亲近大海见证海洋动物,而且,中国古代海洋类的书籍也极其稀少,所以,乾隆、嘉庆等皇帝都特别喜欢《海错图》。
几百年过去,《海错图》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虽说当时聂璜靠着四处游历、观察考证来动笔作画。但实际上,也不乏众多靠旁人描述来绘制的“猜测图”。
就连聂璜自己,也在《海错图》中多次留下“以俟后有博识者辨之”的文字,希望后世能有人解答他弄不清楚的生物问题。
张辰亮便是在此找到了兴趣所在。他根据书中图文的蛛丝马迹,辨别真伪,一步步推理分析,试着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
这套书,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鱼类、贝类、兽类及海洋植物的鉴别及物种介绍,更有张辰亮收集到的珍稀海洋生物照片及古代图谱。
为了完成“破案”,他参考海内外的权威文献、结合大量海洋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沿着《海错图》的生物轨迹进行实地考证。
经过种种努力,他获得了大量的证据与独家照片,书中将每种生物鉴定的过程为我们一一道来,展现了专业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态度与业务能力。
你将读到的,是一套包含《海错图》原图、海洋生物实拍图、文献资料图、小亮手绘、画作、工艺品、美食图等等“证据图”的详实探案笔记!
张辰亮一面为自己心中的疑惑解密,一面对聂璜在书中留下的疑问做出精彩回答。
本书描绘了三百多种海洋生物,图文并茂,错杂缭乱。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全部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
每种生物所配文字,既有观察记录,也有文献参考,甚至还有其烹制方法,告诉你哪些生物能吃且好吃,哪个生物不能吃,一口下去全村吃席。
比如上面这种红色的大鱼,又怪又可爱,全身通红,身体像蛇,脑袋像仙鹤,有长长的尾部,但嘴只是尖端的一个小开口。
旁边注解:“海鳝,色大赤而无鳞。”它全身的红色非常诱人,甚至被形容为“珊瑚做的鞭子”,这么好看,那会不会很好吃呢?
像上面这个,你能想到是人鱼吗?说起人鱼,可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说生物,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形象,《海错图》里的这个应该算最丑的。
先秦的《山海经》里就多次出现:“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有人据此推测,早期的人鱼指的是娃娃鱼。
《海错图》里这样描述它:“身淡青,脊上作深青色,圈纹金黄,内一点黑色,以其圈纹如钱而且黄,故曰钱串,一名钱棚。”
名字里带“钱”,浑身长着铜钱,那这鱼简直是转发朋友圈的刷屏鱼啊,奇怪的是,聂璜翻阅各种书籍之后,说:“考诸类书鱼部无此鱼,独福州志载及。”
海和尚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有人直接把它等同于人头鱼身的人鱼。《广东新语》云:“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
至于《海错图》,则采用了和《三才图会》类似的说法:“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还提供了一件目击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
这套书每个章节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用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纷杂的物种,为读者逐个揭开“神奇物种”的谜底。
除了有趣的科普知识,通读本书,还能感受到海洋环境的变迁与自然环境恶化对自然生物造成的危害。
若是小朋友读起来,不仅能在趣味中学到东西,激发求知欲,还能培养环保意识。
希望这套有趣有料的《海错图笔记》,能像昔日《海错图》遇到了雍正一样,成为你的案头之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