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花落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军队司法工作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军小法”入选“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军队司法工作系常态化开展“送法到部队”活动。作者提供
初夏,古城西安郁郁葱葱。坐落于小雁塔旁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迎来一群客人。
“我们此行是专程来颁发聘书的。”某战区空军机关领导直奔该校区军队司法工作系会议室,把鲜红的聘书送到几位教授手上。
那天,部队和院校双方谈得非常融洽,一项关于共建依法治军协同创新机制的合作意向也随之达成。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近年来,这种幸福感在这个专业系的教员中持续发酵——该系被中宣部、司法部等表彰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30多名教员被战区、军兵种聘为法制工作专家、作战能力评估专家、法理斗争专家等。先后参与300余次军事演训、授课辅导、法律保障咨询等任务,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天文点哨所,到驻守祖国北大门的“黑河好八连”,再到万里海疆上的舰艇编队,都有这个专家团队的身影。
“潮涌海阔,为战而生;迎潮奋楫,向战而行。”回顾新一轮院校改革几年来向战转型的蝶变之路,该系主任傅达林感慨良多。
2018年,刚担任系主任不久的傅达林,带领几个教研室主任到海军某舰艇部队调研。按照以往经验,官兵涉法纠纷是热点。为此,他们行前做足了功课。没想到,这次却“押错了题”。
“遇到海盗能不能开枪”“遇到他国军舰‘邀请’我共同执法该如何回应”“遇到台风或遭受损害需要到他国避险是否合法”……面对部队遂行护航任务中可能碰到的种种法律难题,法学专家们大都只给出笼统、概念化的回答,缺乏官兵们急需的方案预案。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的军事法学有30年建设历史,拥有全军唯一的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一轮院校改革后,新机遇首先以新挑战的面目出现,学科本身一再遭到现实诘问。
未来战争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军事法学?具有深厚基础的学科如何转型升级?调研回来,一场头脑风暴在系党委会议室激荡着。
“未来战争对法律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增加和紧迫”“军事法学说到底是综合运用各种法律知识解决军事问题的学科,必须以实战需要和部队需求为逻辑起点”……打开思想的闸门,思潮汹涌澎湃,一个结论越来越清晰——锚定培养能打胜仗的新型军事法治人才!
“破局”从“布局”开始。他们随即启动了全军“双重”学科建设申报,吹响学科专业向战转型的冲锋号。一系列与备战打仗紧密相关的培训班次论证成熟,很快进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2020年,该系承办首期联合作战指挥参谋人员国际法素养培训班,直接面向全军联合作战岗位的骨干们,开设国际法与战争法基础、军事行动法律保障、重要方向军事行动法律问题等课程。从军委机关到任务部队,都称培训班是“及时雨”;一连举办了3期,一期比一期获得学员的更高评分。
“及时雨”的评价,让全系更加坚定向战转型的信心:“军事法学‘军’字当头,必须要做到姓军为战。”近几年,他们每年确定一个方向,围绕军事行动法律保障、战时军事司法等紧贴备战打仗的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汇聚创新成果,连续多年发布《中国军事法治发展报告》。
功夫下了不少,服务备战打仗的贡献率如何?每年要往部队跑上几趟,已经成了傅达林的习惯。“不然心里不踏实。”傅达林说。
去年秋天,西部高原某部队驻地,嶙峋的群峰下,一群官兵正在砾石滩上听一堂特殊的法学课。“原以为法学是军地通用学科,没想到你们研究的问题如此贴近我们部队行动,很多现实难题在你们这里找到了答案!”授课刚结束,该部队领导紧紧握住傅达林的手说。
与几年前不同的是,现在不用“押题”了,部队和院校共同出题,一起答卷。看着一线官兵满意的笑容,傅达林的内心充满欣慰。
野战帐篷里,一场战时军事刑事诉讼模拟演练让参训的研究生学员绷紧了神经。面对学员们的疑问,执行导演张朝晖教授的回答斩钉截铁。
“未来战场,如果出现个别战斗员战场临阵退缩等行为怎么办”“战时条件下,简易、速裁程序怎么搞”“战时戴罪立功怎么判”……这一系列难题蕴藏在49个演习课目中,全真模拟战时刑事诉讼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活动,逼着学员运用法律武器来破解,在体系对抗中提升处理战时司法疑难案件的思维能力和实操能力。
学员胡鹏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入学前长期在军队保卫部门工作,一开始对演练并没有抱多大期望。几天下来,胡鹏的想法完全变了。接收课目、研判情形、处置情况……胡鹏被一个个难题冲击着,也让他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在演练结束后的座谈会上,胡鹏难掩激动与喜悦:“这场演练打破了我原有的局限思维,让我对战时刑事诉讼业务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让我对发挥军事司法专业优势服务备战打仗充满了信心!”
上打仗的课,光有“战味”不够,要有“战力”才行。事实上,这种背对背准备、面对面对抗、无脚本考验的演练教学模式,已经在该院军事法学各类培训班次中全面推开。
军队律师班是他们承办的常规培训班次,学员周广利参训后感受颇深:“原以为就是律师业务培训,结果军事行动法律保障课程占了一大半。解渴,实用!”该班次的名称也改为:“军事行动中的律师业务”。
这些年,该系按照备战打仗要求重塑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先后新开“战时军事法研究”“军事行动法律运用”等课程,新编《军事行动法律保障实务》等教材,“双重”项目建设的27门课程近30部教材中,直接与部队遂行任务、备战打仗相关的达到80%。结构化研讨、实案教学、沉浸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法的运用,拉近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战场的距离,打通了军事法律知识到军事法律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受到学员们的广泛欢迎与好评。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课怎么贴近实战就怎么上。”在为战转型的实践探索中,该系形成的两项成果获军队级教学成果奖。2021年,国防大学首次组织跨学院开放竞课,“异地比武、竞课上岗”,王海平和胡世洪两位教授领衔的两个备战打仗专题课双双胜出,一时传为佳话。
2022年国庆假期,军事博物馆内人潮涌动。“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正在面向社会展出。
一个造型别致、声音灵动的智能问答机器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叫“军小法”,是军队司法工作系研发的全军首个基于强军网运行的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受邀展出期间,平均每天与“军小法”互动的观众超过1000人次。展览还没结束,该系就已经收到多家军队单位要求推广使用的来函。
具体负责研发“军小法”的,是该系年轻教员唐觅。5年前,当新编制刚运行时,全系教员中三分之一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岗而来,唐觅也是其中一员。
都说法学门槛高、转岗难,而当前该系的大项任务、重点项目很多是由转岗教员领衔担纲。如何在短短几年内,把一支“合成军”打造成善于啃硬骨头的“常胜军”?
“依托团队、集体冲锋,在备战亟须的方向上深耕细作,确保随时能点将出征。”傅达林给出答案。
2018年,该系在成立之初就设置好学科专业力量布局图,组建“依法治军教研团队”和“战争法与法理斗争教研团队”两支重点团队,鼓励并优先安排团队成员承担国家和军队计划课题、智库认领课题、重大专项研究任务,以团队承载大项教学科研任务,以任务锤炼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
担任过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并被授予“杰出贡献奖”的教授王海平,长期从事国际法问题研究。两年多时间,由他领衔的团队完成某军事行动重大立法论证任务,形成的系列研究报告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全部进入教学。
几年下来,该院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傅达林被认定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王海平被表彰为国防大学首批“教战研战先进个人”,身为转岗教员的何焱被评为国防大学首届“青年英才”。
“为战育人,教员就得走进战位、贴近官兵,在‘接地气’中‘长底气’。”5年多来,他们与17家军事司法机关、任务部队签订合作协议,走开了常态化赴部队调研、开展联教联训的路子。
刘志忠是2019年硕士毕业转改留校的文职教员,第一次给研究生上课就获得教学质量“优秀”的评价。这得益于他的一次“寻宝”之旅:借助合作机制,刘志忠跟着教研室主任到战区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调研收集案例素材几十份,面对无比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醉心军事刑法研究的他欣喜若狂。
基层火热的强军实践,也在持续激发着“军法人”教战研战的思想火花。他们还把目光投向了新领域新空间新样式战争法律问题研究,体系化建构“军事行动法”这一军事法新部门,推动学科建设驶入新的“蓝海”。
今年3月,军队司法工作系迎来建系30周年,数十名来自军地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军事法治人才培养使用蓝图。
那天,在和煦的春风中,“庆祝军事法学创系育才30周年成就展”在校区开展。傅达林与嘉宾们一边看展,一边热烈讨论军事法治人才培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看到最后一块展板时,傅达林情不自禁走到前面为大家讲解,发出新时代军法人的铿锵誓言——
“奋楫扬帆,不负时代,聚力打造为打仗而建的军事法学科,为新时代推进依法治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军事法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