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老师最近,大家的朋友圈是不是都被台风刷屏了?“杜苏芮”还没退场,“卡努”又蓄势待发,真是把人折腾得够呛。
在福建,巨型广告牌一秒被掀翻,水桶一样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狂风骤雨夹杂着泥沙铺天盖地而来,宛如世界末日。
起初,网友们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在社交平台上各种抖机灵。直到“杜苏芮”威力爆发,天南地北无一幸免,人类才发现自己又一次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如今,杜苏芮已经北上到京津冀地区,所到之处无一不是暴雨洪涝。
震惊恐惧之余,人们也不免对台风感到好奇,像“杜苏芮”“卡努”这种听起来完全无害的名字,怎么会用来命名台风?台风的名字是可以随便取的吗?
众所周知,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热带气旋都能被称为台风,只有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洋面上发生的热带气旋才是台风,发生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
在二战时期,台风的名字是由美国军方设立在关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取的,刚开始都是以女性名字来命名,有祈盼台风像女性一样柔和温顺之意。后来遭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1979年开始加入男性名字。
从新世纪开始,台风改由台风委员会负责命名,这是一个隶属于国际气象组织的机构,共有包括中、美、日、菲等国在内的14个成员国。每个成员国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也就是竖着排列的5个为一组。
“杜苏芮”就是韩国起的名字,意为“凶猛的鹰”,它的下一个就是由泰国命名的“卡努”,是一种泰国水果。
每个国家给台风取的名字都很有地域特色,就好像泰国总喜欢用水果来命名台风,除了“卡努”,我们所熟知的台风“山竹”也是一种水果的名字。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所以中国大陆喜欢用神话来命名台风,比如“悟空”“电母”“风神”等。日本则喜欢用星座来命名台风,比如“天琴”“小熊”“天兔”等。
但总的来说,台风命名须得遵循以下规则:必须是具有亚洲特色的名字;名字不能过长,汉字不超过3个字,英文不得超过9个字幕;发音简单,且不能存在歧义等。
比如美国曾经提出的一个名字“库都”,就和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语里面的一些不雅词汇相关,不得不改名为“艾利”。日本早年间提出的“清松”也因其日语发音与“海啸”接近而被要求除名。
此外,如果台风对受灾地区造成特别严重的灾害,所在国的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台风名称除名,以免和其他台风灾难混淆。
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提到过,台风命名表总共就140个名字,台风灾害又那么多,肯定不能用过一个就丢掉一个,都是轮流使用的,两次名字相同的台风,只能靠前面的编号来区分。
比如“杜苏芮”,今年已经是它第三次被使用了,这一次的编号是2305,前面两位数字指代年份,后面两位数字为该台风在当年生成的顺序,连起来就是,“杜苏芮”是2023年第5号台风。
“杜苏芮”前两次的编号分别为1206和1719,意为2012年第6号台风和2017年第19号台风。
而对于那些给过境国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过后就会被永久除名。这样一来,大家每次提到这个台风名字,就知道是那次特大灾害。
比如2016年重创厦门的台风“莫兰蒂”,之前虽然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像2016年那样损失惨重,所以在次年的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被除名。以后人们每次提起“莫兰蒂”,都知道是2016年那次,不会和前面几次混淆。
台风名称被除名后,将由原提供成员重新提出。“莫兰蒂”原先是由马来西亚提出的,被除名后马来西亚又提供了“妮亚图”作为替补。
目前,“杜苏芮”已处于停编状态。停编并不意味着结束,只是因为风力减弱,无法确定环流中心,气象台不再发出有关报告。所以大家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风走了,雨还在,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