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尚武在阴历2017年即将结束之前,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整个纺织服装业的进程,我们会看到在所有有关中国纺织服装业动态新闻里,“并购”海外品牌成了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
2017年11月,山东如意集团子公司以1650万美元, 54%的股份控股收购以色列男装集团Bagir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年内,该集团在收购英国男装品牌Aquascutum (雅格狮丹)品牌和Trinity Ltd.(利邦控股)后的又一同类事件。
2017年8月,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共计3.2亿元人民币的等值美元,控股Karl Lagerfeld(卡尔拉格斐尔)在中国市场的公司。
同月,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继并购Laurl、Ed Hardy、IRO等国际时装品牌后,以3700万元、75%控股的方式,收购华裔设计师Vivienne Tam(维维安谭)在中国大陆的运营权。
让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几乎是几代中国服装人的梦想!并购,对于资本有余的企业,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走向国际市场的途径。 那么,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做好了向跨国企业行进的准备了吗?
任何企业要成长为跨国企业,需要拥有几个基本先决条件:资本;(跨国)人才储备;以及对跨国企业的治理能力。
在资本方面,几乎所有的跨国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之前,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与巨大的经济代价去熟悉并适应当地市场、法律、文化与消费市场。因此若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去支撑这段学习期,跨国就是一场梦!
而目前国内已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年销售规模主要从10亿到100亿元人民币不等。按当下汇率折合成欧元与美元,这个规模等级只相当于快时尚Inditex 集团(Zara母公司)、运动巨头Nike、奢侈品大佬LVMH集团的1%-10%业务规模。当然,这种粗暴简单式的比较并不完全公平。毕竟,我们的品牌历史积累也不长。但这组数据对比至少说明了我们离国际一线同行还有多少距离!
其次,则是人才问题。服装业在中国一向被认为是“低门槛”的行业。即使是高等教育,服装设计的考试对文化科目的要求同艺术考生,远低于其他专业(暂且不论教育本身与行业的脱节问题)。这就使得在中国,服装行业整体的人才水平相比金融、互联网、通讯、科技等行业要低不少。
对人才的管理,同样也挑战着中国普遍以“夫妻店”形式起家的服装企业。即使今天,在不少上市的服装企业里,家族氛围依然浓厚——丈夫统管企业;太太主管产品开发或者市场推广等。 外聘的设计总监或产品总监常常形同虚设。在一个缺乏透明、公正与开放的管理体制里,即使有钱请到再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最终也只能是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摆设。
虽然今天国内服饰类企业的治理能力在过去10年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不过,以下两个基本数据可以说明目前中国服饰类企业与同行的跨国企业之间的差异。
比较国际运动品牌巨头耐克与国内本土最大的运动品牌安踏的同年财报,会发现安踏的年人均产生的销售收入(年销售收入/年末在册员工数量)只是耐克的22%左右。这两家公司均以加盟商销售体系为主;均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产品研发以及品牌建设,而非垂直供应链(从生产到销售均由企业自身完成)。但是安踏的人均劳动效率明显低于耐克。
而快时尚Inditex集团,与中国最大的服饰鞋类零售企业百丽集团,它们都是垂直经营(自有工厂+自有品牌+直营店铺为主),且均以多品牌作业,百丽人均产生的年销售额则为Inditex的50%左右。
考虑到同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格其实常常高于其他海外市场, 所以这种劳动效率的差异肯定不是价格因素所造成的,而是企业治理能力相对较弱的表现。
事实上,虽然本土企业在过去10年发展可用“飞速“来形容,但不少本土企业的老大依然相信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与直觉多过相信科学的数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到现在为止,许多服装企业的每年销售目标的增长率,依然完全由大老板决定。至于这个数字如何来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个销售目标,公司需要做出什么相应的投入,无人知晓。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不让股民失望,往往在销售目标的制定上非常强势!
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员工疲于应付扩张;为了冲业绩,屯积大量的库存,最后再通过打折促销贱卖库存。最终,销售达标了,但是却留下了致命的库存以及消耗了利润。 这种多靠拍脑袋的决策方式,如果也用于跨国市场,将会是多么高风险的事情!
另一个可以让人窥一斑的角度则是回顾那些10年前就并购了海外品牌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现在如何了?中国收购海外服饰品牌的热潮并不始于2017年, 而是10多年前就开始了。
2007年11月,雅戈尔曾以1.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Kellwood Company及其旗下的2家子公司。而雅戈尔最新的2016年财报则显示,在其140亿余元的销售收入中,纺织服装板块只有44亿;其余的则几乎全来自于地产板块。在过去10余年的过程中,雅戈尔已逐步不被业内人士视为纺织服装企业。
2008年5月,中国动向收购了日本滑雪运动品牌Phenix 91%的股份。 中国动向旗下的KAPPA,10年前曾是中国最火的时尚运动品牌。而其2016年的财报显示,在过去5年中,中国动向已从2012年17亿的规模,跌落至2016年的15亿。至于Phenix的业绩表现,也很难从市场上获得更多信息。
2009年9月,温州诚隆股份有限公司以3700万欧元收购了皮尔卡丹中国区皮具、针织服装、皮鞋等商标。对于这样一个早已在时尚业没落的名字,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关注其动态……
中国服饰企业的治理能力还体现在对全球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掌握上。比如,可能如今已经没有服饰企业会忽略高科技对整个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力。所以,在过去一年当中,“智能制造”、“新零售“、“柔性供应链”的词汇在时尚相关的新闻里层出不穷。 但几乎鲜有主流媒体提到过“可持续时尚”这个词。
而翻阅欧美跨国公司的财报,无论是Inditex, H&M, Nike, Adidas还是LVMH与Kering(开云)集团,均将发展可持续时尚事业作为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及不可推卸的企业社会责任。而国内的服装企业还将企业社会责任停留在扶贫、捐赠等慈善事业上。并不是慈善事业不值得关注,而是一家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不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增添负担。
纺织服装业作为全球第二大污染业给我们的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本应该是服装企业最首先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制造问题;另一方面则在所谓的行善,这种虚伪的善意是否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呢?
到目前为止,这篇令阅读者感觉有些气馁的文章, 是否有可能让人看到希望呢?答案是——当然。
因为,中国企业家一向有着非同寻常的快速学习能力与超越常人的勤奋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过去30年里,中国纺织服装领域的企业们,用了30年走了西方100年的路。而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政策,无疑也是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那么,未来最有可能率先走向跨国公司的中国时尚类企业会是哪类公司呢?
首先是科技型公司。自从互联网诞生后,它已经颠覆了传统企业的许多做法。 而新近晋升最常见词汇的“AI”,可以预见在将来也会打破我们现今的许多运营模式。
唯品会,这家主要以销售时装与美妆用品为主的互联网型零售企业,已于去年开始在主要全球一线城市招兵买马,为成为全球化企业布局;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服饰企业韩都衣舍则将企业愿景定义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时尚企业”。相对于传统模式成长起来的同行企业,科技型公司历史负担小、思维活跃,借助于高科技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首批跨国成功的中国时尚类企业。
其次值得期待的是那些成功将企业交接给第二代90后的企业。目前中国服饰企业的掌舵者还多以60-70后为主。而他们的90后,在经历过海外学习与历练后,都会被召回家族企业成为二代掌舵人。 20年后,当他们人到中年,应该就是中国时尚产业走向全球市场的鼎盛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