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美食历史游戏育儿数码时尚养生保健影视
相关文章
 寿从笔端和养生来的共同源头…
 热水泡脚到底是“养生”还是…
 康缘中华养生谷拿地时间是什…
 医保诈骗案折射美国医疗体制…
 一时舒服刺激后做大保健的危…
 上海医保商业保险你必须知道…
 以下是选举对全国医疗保健的…
 旬阳医疗卫生服务踏上网络信…
 三期内必开一期特四看3肖
 小米电视安装麻花影视TV版最…
 估计要凉!麻花影视挑衅国家…
 y6英亚体育娱乐(中国)官网(…
 离开欢瑞后杨紫新剧抢番失败…
 中国近代女鞋的演变:从弓鞋…
 从晚清女子服饰流变看女性意…
 100年来中国女人服饰的变迁:…
 中国女性服饰变迁史:你的时…
 中国历代女子服饰进化史
 2022十大游戏个顶个的惊喜
 十大耐玩手机单机游戏_适合长…
 好玩的手游单机排行榜2022 十…
 春节假期休闲必玩的十款手机…
 2022十大最好玩的手机单机游…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停更这…
 历史上最讲真话的一群人
 专家访谈:学习习《论中国历…
 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
 家庭教育的13个“怎么办”
 孩子初中有严重的叛逆该怎么…
 正面管教 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难免会遇到这3种情况…
 教育孩子遇到困惑?郑州这所…
 数码宝贝大电影官宣!2月21日…
 又一部童年上银幕啦!《数码…
 《数码宝贝》票房强劲 多部新…
 童年回忆来袭!《数码宝贝》…
 数码宝贝大电影:愿你阅尽千…
 时尚是独属于女人的追求吗?
 张杰谈时尚理念:一个人自信…
 穿成什么样算时髦高知女性?…
 什么样的鞋子搭配牛仔裤?时…
 新书速递 唐风拂槛:唐朝的织…
 严控品质与生产 绪鲜匠心打造…
 今日腊八节七家艾这份养生攻…
 “健康的视野”百家号健康养…
 中国营养保健网全新平台火热…
 医养门户平台——民心所向的…
 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联通沃卡惠:5G在医疗保健领…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资讯网 >> 养生 >> 正文
高级搜索
寿从笔端和养生来的共同源头——漫谈书法和养生(之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6 7:31:04 | 【字体:

  贪吃王妃人类实践是思维的基础。中华书法和养生之道都是遵循自然大道的科学认知。从源头看,中华书法和养生之道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出生于同一娘胎的中华文化瑰宝。中华书法和养生之道同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来自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大自然的实践中,同时创立了书法和养生之道。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最古老文字是各种各样的符号,包括绳结、刀刻、串珠等,都是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形式之一。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人的劳动是有目的的,而动物劳动是无目的的。因此,人类通过社会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界,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类按照美的规律生产,通过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改造着自然,同时形成人类社会生活。社会性劳动是美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精神感觉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丰富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发展,人类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也不断发展和提高,人类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观照自己。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同时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人类在将原始的自然改造为人化的自然时,也就丰富了对自己以及客观世界的掌握,改变了人的主观世界。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劳动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人类在原始社会的世界观以及美感是直接同劳动实践联系的。随着劳动实践发展,人类认识和审美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工具的使用使人类区别于动物,工具就成为人类最初的认识和审美对象。在狩猎时代,狩猎是人类的主要劳动,动物就成为认识和审美对象。在旧石器时代保留下来的洞穴壁画,刻在崖壁、骨头等上面的图画,大都是动物。这些动物又多数是猎物,如野牛、鹿、野马、野猪以及其他猎物。进入农业社会,植物成为认识和审美对象。汉字和书法作为记录人类认识现实和审美情趣的符号,作为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也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在我国周口店的猿人洞穴山顶洞里,发掘了约10万年前的人骨化石,同时发掘了包括穿孔兽齿、染红的石珠等装饰品,表明猿人已经有了爱美观念。人类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中,随着劳动和社会发展,对世界的认识也深刻和丰富起来,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逐渐形成、巩固和发展起来,于是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艺术的特殊意识形态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书法艺术是人类关于审美的学问。在我国,距今50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以彩陶器为代表的艺术发展已经相对完备,陶器形体与花纹都带有明显美学价值。原始生产是一种手工艺生产,生产活动就包含艺术活动。马克思把手工艺生产称为半艺术式活动。高尔基认为,艺术的奠基人是陶匠、铁匠、金匠、男女纺织工、石匠、木匠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手工艺者。汉字的美字,就是羊头,可以猜测中华民族先祖美的观念是在狩猎或者畜牧实践中形成的。艺术的艺,是种植的含义,同农业有关。绘画的绘,表示连接五彩丝线,同织绣手工业有关。可见,汉字和书法从产生开始,作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表现为字就是一种形象,表现为书法就是审美情趣的一种表达方式,表现为作品就渗透着书家的品德性格、精神风采,是心灵化了的自然。中国书法艺术正是从客观世界中认识对象中换取灵感和智慧,从中国哲学中汲取营养,强调真美善的统一,通过汉字的点画结构、行款章法等造型美,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在笔法与笔意的统一中展现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书写为基本手段、以抒情达意为创造力的造型和视觉表现艺术。书法源流是最初的汉字构形原则和书写形式,就是说汉字起源是书法源头。从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等演变为大篆、小篆、汉隶、草书、行书和楷书,汉字的发明和发展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和基础。

  一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古代文献记载,结绳记事始于神农氏,方法是人们在一根绳索上打结以帮助记忆,还不具备文字性质。

  二是汉字起源于书挈。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上古黄帝史官仓颉创造书挈并由此产生文字的记载。《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这就是说,仿形是最初的造字法。文字基本形体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像,是天地万物及人自身所有。“象形”为“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凡可以对应描画的物象都是可以画出来的字形,即独体不能拆分的“文”。仰韶、马家窑文化的某些几何纹样比较清晰地表明,汉字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演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这些几何图案花纹,有的是由鱼形图案演变而来,有的由鸟形图案演变而来,都是对鱼或者鸟的几种不同形态从写实到写意的演变。甲骨文的“文”字就像一个人胸部的花纹,“云”字是一朵白云的形状,“羊”字像羊头的形状。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些话中的“远取诸物”,指前面的三种观察;至于“近取诸身”,则包括人的自身所有及人的社会活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与造字原理完全一致,为后世论书者所尊奉。东汉崔瑗在《草书势》中云:书挈之兴,始于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类从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经过提炼产生文字,在此基础上形成书法艺术。图画和文字作为先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记事工具,具有相同起源。

  我们现在用来治病的“藥”,是从音“樂”的“樂”演变而来。传说仓颉造“樂”字,就是根据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中国古代打仗是要擂战鼓的。黄帝把蚩尤打败以后,蚩尤的士兵被战鼓震伤了。为了治愈这些士兵的伤病,黄帝命人做了金属钟型的“樂”器。这个金属的“樂”器,中间是铜,两边是丝弦,架在木头架子上演奏。按照古代篆书写法,“樂”字中间是白字,代表金属;五行中金对应白色;两边是丝弦,底下是木。这个“樂”制造出来就是为了招魂和治病。所以,“藥”的祖先是“樂”。后来发现草也能够治病,就在“樂”字加草头,演变成“藥”,现在又被简化为“药”。

  从文献记载看,文字至少在黄帝(轩辕)时期已经发明。从西安半坡陶器片上的刻画符号算起,至今已经有6000-7000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具有书法形式美的系统的成熟的汉字,严格说是殷商人创造使用的,中国书法从这里起步,殷商是中国书法史的源头。殷商人的宇宙观念是甲骨文的灵魂。从考古发现看,有当时文字记载的史实在殷商。《尚书•多土》记载:“唯殷商先人,有册有典。”远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商时期,中国就产生了纯文字的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奴隶时代的殷商统治者认为,帝或者上帝是至上神,是上天和人世间的最高主宰,所以自然现象变化和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受上帝意志的支配,而统治者自身是上帝权力的化身。因此,每逢大事,总要求神问卜。比如,问上帝,这一年下雨情况如何,农业收成会怎样?准备要征伐某个地方,上帝是否保佑等。甲骨文当时主要用以卜筮,记载大小占卜活动,这是文字首先用于占卜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周代。周代各种钟鼎铭文的内容,是甲骨文同类内容的扩大和记事范围的拓展。甲骨刻辞把汉字随体诘屈的图画化简为象形的方正意象结构,成就了中国文字方正简直的形体,成为商代文字和书法的主体。甲骨文书法以纵势为主导,为以后的书体发展和演变作了充分准备。

  汉字作为表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字体,作为表达书法艺术的符号是书体。书体根源于字体,两者紧密联系,不能绝对区别。汉字最初是象形的,随着汉字不断发展演化,直接的摹物象形逐渐向抽象符号发展,汉字表达也从摹拟物形向表意物本转化,从对宇宙万物的外在形态的描摹转向内在精神的表达,从对外在形质的刻画转向对内在生命的捕捉,从对外在力量的显示转向内在韵律的暗示,从字型结构的准确规范转向情感意志的表达。书法不仅能够化实相为空灵,使人精神飞跃,进入美境,而且进一步引人由美即真,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通过变化莫测的线条、点画运用,作品具有了外在筋骨和内在气韵,成为鲜活的生命体。由模拟再现到抽象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这也是汉字以及书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改造大自然的实践中,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的斗争过程中,为战胜疾病、强身健体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特有的医学思想和养生方法。中华医药学和养生学是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实践,萌芽于原始社会,西周至汉代开始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手段。临床实践的基石是以天地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构成的整体医学原理。这也是中华医药学和养生学对人、生命、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根本看法,是中华民族先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智慧结晶。

  中华民族在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从童年时代开始就有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人们可以从中窥视人类童年生活和思想痕迹。盘古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个开天辟地的神。相传,宇宙之初,天地不分,黑暗混沌,好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在这混沌世界之中孕育和成长着,一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睡醒了,睁眼看到的世界这么混沌,觉得无法忍受,就大刀阔斧地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于是,混沌世界里那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重而浊的东西徐徐下降,变成地。盘古用自己的身体支撑在天地之间,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的构造基本稳固、不会再混沌了。为了天地之间的构造稳固,盘古继续孤立支撑在天地之间工作,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天地构造已经彻底稳固,盘古需要休息,终于倒下来死去了。他临死的时候,周身突然发生了大的变化,再用他的身体开辟出新的天地。他呼出的气成了风和云,声音成为雷声,左眼成为太阳,右眼成为月亮,眼睛闪光成为闪电,手足和身躯成为大地四极和五岳名山,血成为江河,经络成为道路,肌肉成为田土,头发和胡子成为星星,皮肤和汗毛成为花草树木,牙齿、骨头、骨髓成为闪光的金属和坚硬的岩石、珍珠、玉石,甚至汗水也成为雨露和甘露。又说,他喜欢时就是丽日晴天,他恼怒时天空就阴云密布。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是黑夜。垂死化身的盘古用他的躯体使新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这是一种原始宇宙生成说,对中国哲学和科学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浑天说,古代哲学有元气论,都把宇宙最初形态看成是天地未分的浑沌状态。这种浑天说和元气论,对中国养生之道和书法之道都产生重大影响。

  盘古造了天地之后,大神女娲一个人在这荒芜的大地上行走,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点什么东西才有生气。于是,她在一处水池旁边蹲下身子,掘了池边地上的黄泥,掺和了水,仿照自己的容貌,做了一个泥娃娃。说也奇怪,这小东西刚被放到地上,就活了起来,跳着唱着,他的名字就是人。女娲又继续做了许多人,赤裸着的人们围绕着女娲跳跃欢呼,女娲不再寂寞。为了让人类继续生存下去,女娲又把男人们和女人们配对,帮助他们建立了婚姻制度,让他们自己创造后代,所以后世把女娲奉为高媒,就是婚姻之神的意思。女娲造的人类在天地之间幸福生活、平安无事。但是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打起仗了,共工战败后头向不周山撞去,把不周山撑天柱子碰断了,半边天塌下来,地也裂开无数深坑,山林起了大火,江海发了大水,人类在这环境中已经无法生存。女娲不忍心她的孩子遭受这样的灾难,于是又有了女娲补天的传说。

  女娲造人以后,大地上人很多了,食物不够了。又出了一个大神,就是神农氏。他教人播种五谷,砍伐树木,制造劳动工具和陶器,纺纱织布、成立市场等。神农氏不仅是农业之神,还是药神。他有一条神鞭叫赭鞭,用它鞭打各种药草,就能够显示出药草是否有毒、属于寒性还是温性,功效如何。他曾经一天尝试70多种毒草,都被他化解毒性。后来,他尝吃了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救,终于烂断肚肠而亡。今天,在山西省成阳还有一座名为神农原的山,又叫药草山,据说就是神农氏用赭鞭鞭药的场所。也有人把神农氏和炎帝说成是同一人的。所以,我国历史上有神农氏尝百草、伏羲氏制九针、燧人氏取火、伏羲创八卦等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品百草,始有百药。

  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虽然不是历史,但往往是历史的影子。神话又是民族特性的反映。我国流传下来的神话还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先人在宇宙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博大坚韧、自强不息、求真务实、道法自然的精神。我国古人对世界本原、构成以及运动变化根源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并提出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思考。阴阳概念最早提出在殷周之际的《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世界就是在阴阳矛盾对立中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代的药物知识,就是古人在从事采集、狩猎、以及畜牧业、农业、矿产业等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先人在长期饮食实践中,逐渐认识了一些植物的根、茎、叶、果和动物的肉、血、内脏等的药用价值,这些认识被代代积累并且传递下来,成为中华医药和养生知识的最早萌芽。中华民族先人在学会用火以后,用兽皮、树皮包裹烧热的沙土熨烫腹部或者关节,可以减轻腹疼或者关节疼;用火烧灼身体局部皮肤,可以治疗牙疼胃疼等。这是中医热熨法、火灸法的最初源头。这样,燧人氏取火成为医药起源的另外一种途径。《白虎通》记载:“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燧人氏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阶段。远古时代,古人在劳动中经常会不谨慎使身体某些部位碰上尖石或者荆棘而流血,发现某些原有的疼痛会因此消失。这样,砭针、骨针、竹针、陶针等针刺疗法被发现和总结推广,成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伏羲氏制九针传说的由来。

  中华传统医学和养生学有着悠久历史。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有了早期的医药学。春秋战国以后,逐步形成并建立了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即中医学。它的建立是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这一医学著作出现为标志的。此书作者不详,相传远古时代,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和养生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等原理以问答形式阐明,《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其中许多内容。《黄帝内经》大体是从战国到西汉这漫长时期内,由许多医家陆续写成,伪托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等人所著,通篇采取问答体形式。原书18卷,经过唐代王冰整理之后流传下来的版本为36卷,从基本医学理论、疾病症状的诊断、针灸,一直到养生之道,均有详细论述。后世出于对黄帝、歧伯的尊重,称中医学为歧黄之术,歧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因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学。也因此,歧黄之术、歧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者理论;歧黄家,指中医专家;歧黄书籍,指中医书籍;歧黄业,指中医行业。

  中华养生学是几千年以来古人从劳动和生活实践特别是医疗和养生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思想体系,并且广泛吸收了儒释道等其他学派的研究成果。我们今天既能够读到《黄帝内经》、《寿世保元》、《遵生八笺》等医学养生书籍,也能够从《老子》、《庄子》、《周易》、《孟子》等各门类古代经典著作中吸取大量养生思想和方法,养生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是中华养生之道的源头,它在开篇以及许多篇目中都谈到养生知识。在《四气调神大论》中,谈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四季养生法;在《生气通天论》中,谈了不生病的智慧;在《金匮真言论》中,谈了疾病从哪里来。归纳起来,《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的主要观点有:一是法于阴阳。即顺应天时,顺应四季气候以养生,保护生机。二是和于术数。即动以养形,导引、气功、按摩无所不包。三是食饮有节。饮食和五味不可偏奢,不能暴食暴饮。四是起居有常。即生活作息要规律,劳逸要适度。五是不妄劳作。即劳作要量力而行、遵时而动,不操劳过度,不盲目而动。六是恬淡虚无。即心态平和、思想豁达、精神调摄。七是过用病生。即生活生产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防止过用,包括房事、娱乐、劳作、饮食、思考等。八是避邪防病。既防外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又防内邪,精神内守。《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是金玉良言,值得学习和研究。

  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养生学始祖。他不仅提出了“清静养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养生秘诀,而且创立了养生气功,对我国养生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即孔圣人虽然是儒家鼻祖,但在养生方面也留下许多宝贵主张。第一,重视精神修养,认为乐观开朗为养生之本。第二,养生必须重视饮食起居,认为人有“三死”,这就是: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三死”不是命中注定,都是自取的。第三,特别重视饮食卫生。他提出“八不食”,即:粮食发霉变质不食,腐烂鱼肉不食,变质蔬菜不食,气味不正不食,烹调不当不食,颜色变样不食,佐料使用不当不食,市肆售酒和熟肉不食。他还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人称医圣的张仲景,在深入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同时,广泛收集和研究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原则。《伤寒杂病论》根据《黄帝内经》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以六经分类、八纲辨证、四诊合参为前提,形成了一整套理(基本理论)、法(治疗法则)、方(处方配伍)、药(药物)完备的辨证施治体系,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张仲景主张防病治病和养生相结合,推行疾病防治和自我保健相统一,在养生学上也有巨大贡献。第一,主张养神为本。他认为,养神畅志是精神修养之本,只有精神健康之人才能有健康的身体,主张清心寡欲、节制私欲。第二,合理饮食。主张主食五谷相兼、粗细搭配,菜肴性味与烹调味道相适合,饮食选择与四季气候变化相结合,食品必须新鲜健康,禁忌偏食和多食,并提出了许多药膳选方。还传说,他配制的中药五石汤很有名。有一年,他游医到曹魏政治中心许昌,同青年文人王粲交往很密切。他说王粲潜伏一种病,到40岁左右,眉毛就会脱落,需要服用他的五石汤。王粲觉得突如其来,心中不快,给他的药也没有吃。张仲景回到南阳几年以后,果然得到王粲眉发脱落而亡的消息,不胜唏嘘。

  华佗是东汉末期医学家,擅长外科和养生。他主张适度运动健身,认为只有适度运动才能使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蠹也。依据这个理念,他模仿老虎、鹿、熊、猿、鸟创作了五禽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套医疗体操,可以使全身关节和肌肉得到舒缓。他身体力行,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是名副其实的长寿老人。他由于拒绝为曹操做御医而被杀害,他的医学手稿也在狱中烧毁。他的学生吴普按照五禽戏锻炼,到90多岁,还耳聪目明。另外一个学生樊阿,一边锻炼,一边服药,寿百余岁。华佗最有名的药是麻沸散。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是精通医术和养生学的百岁老人。他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许多养生和老年病防治的真知灼见,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在《千金翼方》中,他专门撰写了养老大例、养老食疗篇目,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第一,养生先养性。他认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强调养老须去名利欲、色欲、情绪不佳、饮食厚味及劳累。他告诫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大惧、莫多言、莫大笑等。他自编卫生歌: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第二,重视运动保健。主张静养和动养相结合,养生之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第三,食养和药饵结合。主张药治不如食治,饮食清淡、少量多餐。他是食疗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第四,强调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相结合。前者包括皮肤、头发、睡眠、性卫生等,后者包括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高爽、土地肥沃等。

  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对养生学的贡献也很大。他继承家学,重视临床实践和深入百姓调查研究,特别重视药物研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经过27年努力,著成《本草纲目》药学经典之作,为后世药物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该书收集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700余种属于饮食营养和食疗的资料,还有大量饮食调养的论述。

  中华医药和养生之道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医药具有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等独特优势,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医学,很大程度吸收了中华医药学的精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医药学和养生之道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应用。

  2019年5月25日,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把起源于中华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中华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后,具体对哪些人群、哪些疾病有效,相关数据不仅可以从中国收集,还可以在国际上更广泛收集,为中华医药和养生临床研究拓展了更大空间,同时更有利于中华医药和养生在国际上推广运用、交流合作。从2020年初以来,在全球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不仅在中国抗击疫情中彰显了独特优势,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医药和养生之道提供了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成长壮大机遇。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诗》《书》《礼》《易经》《春秋》《老子》《论语》《孟子》《墨子》等重要文化元典,全方位对人类生命意识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善待万物、顺应自然等一系列主张。

  首先,生命至上。《尚书》提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易经》提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古人把生命视为天地之大德,认为人类是宇宙精华、万物灵长,强调生命高于一切。儒家从孝道角度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强调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就如同孝敬父母一样。

  其次,仁者爱人。《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朱熹解释说,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主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子》主张兼爱。

  第三,爱人利物。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灵性的,善待万物就是善待人类自身。《易经》提出:厚德载物。老子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主张物我齐一,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易经主张与天地合其德,都强调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

  中华传统文化惜生命、重养生等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中医药、养生、书画等各领域各方面,并且成为各领域各方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精神纽带。

养生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养生:

  • 下一个养生: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养生 寿从笔端和养生来的共同源头——漫谈书法和养… (01-06)
    普通养生 热水泡脚到底是“养生”还是“慢性自杀”? (01-06)
    普通养生 康缘中华养生谷拿地时间是什么时候?康缘中华… (01-06)
    普通养生 严控品质与生产 绪鲜匠心打造高品质滋补养生产… (01-05)
    普通养生 今日腊八节七家艾这份养生攻略要GET! (01-05)
    普通养生 “健康的视野”百家号健康养生领域排名-大v推… (01-05)
    普通养生 中国营养保健网全新平台火热招商运营 (01-05)
    普通养生 医养门户平台——民心所向的一大中医养生瑰宝 (01-05)
    普通养生 道家养生劝君莫对身体十八伤! (01-05)
    普通养生 我就是爱看书的那一类笨人 (01-05)
    普通养生 登记_39健康网 (01-05)
    普通养生 从《易经》中悟出养生密码 (01-05)
    普通养生 道医养生丨养生有道:道家与七情 (01-05)
    普通养生 春日养生小窍门知多少 (01-05)
    普通养生 104岁的“国医大师”谈养生:7个“小秘诀”尽… (01-05)
    普通养生 淮滨县芦集乡卫生院荣获“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 (01-05)
    普通养生 卖相诱人的几道家常美食美味可口很下饭吃过得… (01-05)
    普通养生 新冠感染率已超80第一轮疫情暂缓 (01-05)
    普通养生 提高免疫力 宁夏枸杞掀全民养生潮 (01-04)
    普通养生 立冬养生小常识:冬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