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守艺”赋予“数字能量”前景蔚蓝!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6/13 3:45:19 | 【字体:小 大】 |
丑妃狂傲妖娆近日,某社交媒体平台近日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创作者们以特效视频、探访复刻等多种形式展示非遗,濒危、小众非遗因此被更多人看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6月1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夏天总少不了手工编织的蒲扇和凉席,冬天能看到打铁花,大街上还有吹糖人、捏面人,这样的手艺活儿,曾经随处可见,然而现在,或许只能在景点或者展会上见到。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来自悠久的历史,那么非遗的生命力就在于传承和创新。怎么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保护和传承,线下要发力,线上也应发力。
为“守艺”赋予“数字能量”更利保护。回看近十年,中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也获得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辅助性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从专业工作室,到校园实践课,再到与文创等的融合,在时代的浪潮中,一些传统的“手艺”始终面临考验,也始终在寻找更好的传承路径,要让传统非遗得到更好保护,成为新的增长点,在保持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表达,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加强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也让“手艺”的传承人和守护者们,更好开启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之旅。
为“守艺”赋予“数字能量”更利传承。在端午时节,各地都有做香包的习俗,这种放了艾草、药材的特殊香包,不仅承载着祈福纳吉的寓意,更承载着非遗的传统技艺。单纯靠绣娘们赶制端午香包,数量有限。可是,通过微信、抖音等录制了制作香包的电子教程,一针针、一线线,彩线轻盈穿梭,绣娘们将非遗技法融到香包的绣制之中,就能让更多香包制作爱好者加入其中。通过非遗传承人讲解香包制作中针法的变化和运用,让每一个作品做下来,都赋予着我们的一种感情,也让曾经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数字保护成为了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好保护和传承,走出失传困境的好办法。
为“守艺”赋予“数字能量”更蔚蓝。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新增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一半以上在当年已超过60岁;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去世人数2016年已达到12.6%。要走出非遗“人走技走”的困境,亟需“数字赋能”。比如曾经面临失传的山东皮影戏,近年来,通过数字赋能,拓展了皮影+文创、皮影+研学、皮影+教育、皮影+科技等合作之路,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皮影保护和传承队伍中来,为传承非遗开启了更多新思考、探索出新模式,让非遗持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苏ICP备2023002088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330073
中小学作文投稿:苏州日报《沧浪》副刊投稿: 苏州日报小说版投稿:szrbsiaoshuo#163.com 姑苏晚报《怡园》副刊投稿:chuxinsz#126.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邮箱:jubao#subaonet.com本网举报电线新闻行风监督电话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