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属于哪个公司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十八岁的少年预感未来是索然无味?又是什么让他坦然接受了死亡?
很符合他们家书香门第的风格——爸爸是法律院校的老师,妈妈是小学老师,连爷爷奶奶也是高知分子。
因此,小林嘉文也背了不少诗歌,那些用词精练又富有美感的词句让他领略到了古言的美与浪漫。
林嘉文小时候,中国刚好有一股学史、读史的热潮,他们一家也不可避免地被影响了。
节目里,讲师们用悠长的语调携手将浩浩汤汤的历史画卷慢慢在观众眼前铺开,林嘉文第一次感受到了何为震撼。
或夏商周的神秘色彩、或七国争霸的风起云涌、或汉唐时的大国气象……这一切都让他无比着迷。
那些读史书成了他的一场书中冒险,那些难懂的字词就是有趣的谜团,那些晦涩的、被隐藏起来的秘密就是他要挖掘的宝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嘉文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部花在了这些上面,对他来说探索过去就是最好的休闲方式。
他想做一个史学家,探索更多西夏与宋朝的故事,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做出一番成就。
借助互联网,林嘉文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献资料,还有从前根本看不到的前沿研究成果。
更让林嘉文兴奋的是,原来他不是一个人,他在网上认识了许许多多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同时,他积累的读书笔记已经有了厚厚一摞,看着这些笔记,他心里有了一个新想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嘉文开始额外学习一些专业的学术规范内容,比如目录学与文献学。
在高中阶段,林嘉文依旧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出色,始终在年级里属于上游水平。
尤其是在历史这门学科上,林嘉文更是表现出色,时常能被历史老师请上台来当小老师。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出了一本书:《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
这是一本字数达到30多万字的历史专著,虽然脱胎于他的读书笔记,但正式出版时已经被他整理得十分专业了。
当然,林嘉文本人是个低调的性子,他并不想别人讨论,所以出版时他隐去了姓名和年龄。
《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这本书在历史学界里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不愿意让自己白白成为舆论泡沫下的牺牲品,不想自己宁静的读书生活被打扰。”
但当他的第二本专著出版时,他的光芒再也无法被遮挡了,关于他的报道蜂拥而至。
2015年,正读高三的林嘉文写出了一本他最爱的宋史专著——《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我一向不愿为年轻人的书作序,我的硕士生、博士生修改论文后出书,请我写序,我都拒绝了,但为他破了例。”
这场座谈会邀请了许多业内专家,而在对谈中,林嘉文也毫不逊色,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对话。
许多人开始怀疑,林嘉文是不是又是一场高知家庭的骗局,他的事万一是他父母代笔?
破例为他写序的李裕民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宋史大家,他这样评价林嘉文:“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达不到,带博士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山东大学教授、宋史名家范学辉也赞道:“吾友林嘉文君,骋少年高才,挥如椽大笔,所撰高文大著《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表彰文正诸公之大功业,弘扬其真精神,于当今之世,又岂止有功乙部也哉!”
林嘉文的《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一书中,注文就达6万多字,占全书五分之一以上。
引经据典,引证古籍127种、今人论著311种,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对范仲淹的研究。
但有些人只会相信他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依旧坚定认为林嘉文就是个被人为塑造的“天才”。
其实,林嘉文确实是个谦虚低调的,媒体让他不得不出现在众人面前,但他却时刻保持清醒,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
网络上争论在一段时间后平息了,林嘉文依旧像过去一样,努力学习、努力钻研历史。
他在初中时就因为心理问题辗转多家医院寻求帮助,最终却在西安新城区的第四军医大学确诊抑郁症。
本来性子就不算热情的他,不太愿意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以至于在学校里他并没有太多好朋友,经常是独来独往。
而后来,林嘉文又在历史领域里做出了超出大多数人的成就,同学看到他都是一脸的崇敬,鲜少有人能与他做朋友。
2016年的2月23日,距离林嘉文新书宣传的座谈会也不过才过去了2个月。
甚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因为感冒请了半天假的同学,他还关心地问了一句:“现在好些了吗?”
寻常且平静,没人知道他心里藏着一个怎么样的计划——他准备和这个世界告别了。
晚上8点,林嘉文吃下了每日服用的抗抑郁药物,并把完成好的作业整齐摆在了桌上。
一声巨响与林妈妈悲切的呼唤彻底打破了夜的沉寂,救护车呼啸而来却为时已晚。
林嘉文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18岁,留下了许许多多牵挂他的人站在无法触及的对岸。
很难想象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是如何做到平静地完成所有预定的一切后,坦然走向死亡的。
林嘉文在遗书中写了许许多多,有对亲人最后的关心,有对师长最后的感谢,也有对自己最后的剖析。
他并不是轻生,因为他认真思考过,他认为这样的结局是他“自己理性思考成果的表达”。
我们不需要给他们另眼相待也不需要给他们超过界限的热情,只需要平常以对就胜过口头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