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冉《朋友还是敌人》鲜活生动地描述了儿童及青少年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引导父母们深入了解孩子各种社交行为背后的动机、意义及心理因素。
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朋友;为什么会有小团体以及父母能对此做什么……一系列问题。
父母、老师、咨询师,以及所有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的人,所有关心儿童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对儿童社交生活的深刻洞察。
本书认为,有一些儿童1岁已经能够产生友谊,但也有一些孩子,可能要到3岁才能和朋友发展出真正的友谊。
孩子发育有快慢,因而社交能力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孩子能否懂得分享,这是孩子简历友谊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法做到这点,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没法维系。
而到5岁,孩子们开始能够互相协调,愿意放弃个人对某个物品的欲望以换取和朋友一起玩耍。
比如愿意把皮球给同伴玩。因为在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有一个东西比玩皮球更吸引他!这样神奇的东西就是“和另一个人一起玩时获得的快乐感”!
一个人玩球获得的快乐,比不上两个人一起玩,因为这时另一个人会在一起玩时对你表达鼓励。
想想,一个孩子玩球的时候,只能自踢或者扔,但两个孩子一起玩呢?会追逐球,并高喊“踢给我!”,“往这里传”,这两种快乐有所区别。
等到10岁左右,孩子们的友谊不仅仅是一起玩,还有他可以在与朋友的交流中获得尊重与肯定。
这个时候,他们更愿意像朋友袒露不想说给父母听的心声,希望在朋友这里获得精神支持。
所以,不能简单以年龄判断孩子是否有社交需求,而孩子的社交需求、希望从朋友那里获取的东西,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变化。
作者认为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是很重要的,我们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跟那些有自信的人在一起感觉很舒服。
他们给我们的感觉胸有成竹,给人的感觉很有安全感。这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自信的魅力。
尤其是母亲,一般来说母亲跟孩子更亲近,从小母亲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连接,是我们作为母亲可以在孩子幼年的时期就形成的。
让孩子在我们面前能够放松,感觉到被关爱,我们能够随时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候孩子就会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安全感。
只有当他能够感受到安全感,他才可能在对外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种自信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是什么样人,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大程度上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平时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
很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在讲什么,但是你不要小看自己的言传,你说的话其实孩子会非常留心的。
我们要教会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要告诉孩子,不管做什么,不要去跟别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孩子真正的自信,是来自于反复地练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他就会有这个自信。
《朋友还是敌人》这本书,将孩子们在朋友小团体里分为四类,分别为:受欢迎的孩子、被接纳的孩子、被排挤的孩子、被忽视的孩子。
无论是搬到一个新地区、抑或是孩子进入一个新班级,父母都可以在新的群体中,带着孩子认识另外一些家庭,并开展一些聚会,给孩子和别的孩子更多熟悉的机会。
尤其对较年幼的孩子,他们还不会自己约朋友,更需要大人为他们安排社交生活。
因为在外面的空间,他们更容易受到恐吓、孤立。只有在家里,他会有大本营的感觉,让孩子感到,世界上至少有一个地方很安全。
孩子可能不明白作为朋友应该如何奉献,如何忠诚于友谊,这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们做一个榜样,告诉他,自己应该为朋友做点什么。
相对于外面的朋友,这些孩子因为血缘关系,会给那些社交能力差的人更多支持和宽容。
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时留意,发现问题,并采取行动进行指导。多一点幽默感,很多时候幽默感可以化解不少社交难题。
所以可以减轻父母们的很多担心和焦虑,孩子受到的排挤,变化多端的友谊,都是发展变化的,父母需要适当的帮助和创造机会,但是也不用很焦急,因为孩子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交问题下,在不断的学习成长,锻炼。
尊重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父母帮助,也要学会放手,相信孩子自己能胜任,是一种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