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健微今天我们大锤说史栏目,要说古代小商小贩的发展历程,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故事。
我国古代的商业出现非常早,按照传说记载可以上溯到大约4000年前。一般来说古人能够确认的商人鼻祖,正是活动于上古时代的商部落的首领王亥。他是后来灭亡夏朝、建立商朝的成汤的七世祖先。
在他的领导下,古代的商部落实现了空前的富强,这为后来商部落争夺天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王亥对商部落发展最大的历史贡献,正是他发明了牛车贩运这种商业模式。相比于同样可以驮运货物的马,牛车的载重量更大,饲养成本更低。
在这个最古老的行商过程中,因为那个时候交通和通讯极度贫乏,当时的商品贸易是没有提前预订这个环节的,通常的贸易形式就是商人携带牛车,牛车拉着所有的货物,走到哪里卖到哪里,因此也可以视为是上古摊贩的最早雏形。
王亥自己就是游走各地的行商,在他的带领下,商部落的行商人纷纷出动,他们赶着牛车、贩卖货物、行走天下的形象,逐渐传布于华夏大地。那个时代各个部落的人口耳相传,都知道赶着牛车的商部落的人是卖东西的,商部落之人被简称为商人,从此成为4000年中国史上的贩卖货物之人的统一代称,这就是中国古代商人名称的古老起源。
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商人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了。那个时候城市里专门设置了商品交易的“市”,这是固定的商业场所,类似于如今的市场,里面有各种归类的店铺售卖物品,比如手工艺品、食品等等,而市内此时已经有了管理者,包括管秩序的、中介的以及收税的。
当时城市商业发展很发达,当时齐国首都临淄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当时齐国名相晏婴的家就离市特别近,天天买东西运货的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喧闹异常,住宿环境非常差,明明是齐国名相,家门口就跟菜市场一样,有人就劝晏婴搬家,严重不符合齐国国相宅邸的派头,而晏婴却拒绝了,因为他说这里虽然吵,但是买东西特别方便啊,市里什么都有而且买着特别方便,他就喜欢住在这里。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那就是炒菜时候如果发现缺瓶酱油,直接出门就能买回来。
当然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晏婴生活的时候既没有炒菜也没有酱油,但是显然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发现,市场里应有尽有的货物贩卖,对人们生活是有很大的方便的。
不过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固定售卖的城市商业,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古代摊贩的历史起源,并不构成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通过流传至今的一些成语,比如战国时代《韩非子》一书中记载的自相矛盾故事,也就是楚国商人售卖自己的长矛无坚不摧,盾牌无所不防,能够大致推断出来,在古代城市的类“市”中,已经出现了商人将货品摆开供大家挑选的情况,也就是摊贩的正式出现。但是这种描述仍旧无法实锤。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代,更接近摆摊的古代摊贩雏形,更可能出现于相对城市中的“市”而出现的“草市”,也就是当时乡村地区出现的临时商品贸易点,这些草市只有固定的交易时间,而没有固定的市场建筑,因此可以确认,草市中的贸易者都是真正的古代摊贩。而且这种摊贩市场是非常热闹的,在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就有诗歌是描述当时古代妇女听说草市开张、争先恐后去看热闹的场面。
不过,虽然这个推断是具有较好逻辑性的,但是还是缺乏古代摊贩出现的核心证据,我们至今也无法知道,那时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贸易形式。
后世我们所熟悉的走街串巷、流动摆摊的摊贩,其真实的历史形象,大致出现于宋代。比如著名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不朽画作《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两个摊贩历史形象真正出现。而且在张择端笔下,这俩摊贩还有具体分别,一个是挑扁担来摆摊的货郎,一个则是有固定摊位摆设商品的坐地商,并且这俩人还挺会选地方的,他们俩的摆摊地点是当时东京汴梁城里著名的“孙羊正店”,虽然关于这个孙羊正店,历史学界至今还有争议,但是北宋以取得官方许可能够酿酒并公开批发的大酒店为正店,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这俩北宋摊贩选择了一个人流量非常大、非常热闹的售卖点。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正是两宋时期摊贩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北宋时代《清明上河图》中东京汴梁城内的摊贩还没有那么多,而到了南宋时代,那些走街串巷、携带百货、沿街贩卖的摊贩,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形象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一类题材“货郎图”就是从这个时期得到极大的热捧。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货郎图》正是因此而传世的名作。
而摊贩在历史上终于留下清晰的印记,这本身也是我国古代商业史上的一桩大事件,因为一般来说,正是从北宋开始,古代商业突破了原来的坊市的限制,这就造成了流动摊贩的历史潮流,而货郎摊贩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更隐秘的商业变化,常常被后世所忽略——那就是在两宋时期,突破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的“镇”这个人口和商业单位,终于正式出现了。
区别于之前的乡村,“镇”能发展起来,基本都是靠繁盛的市场交易,而这些交易往往是乡村之间古老草市的延续,也就是说,当摊贩不断壮大之后,他们所活跃的草市终于升级为了商镇,这一切,也通过走街串巷的商贩的变化而留在了历史隧道中。
|